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服装产业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提升而发展起来。这几年,中国纺织服装的产业转型升级一定意义上也是随着产业集群地的转型升级而推进的。正是这些产业集群,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是关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与产业集群地之间关系的一个大的判断。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载体。这已经被国外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所证明了。在欧洲,意大利的纺织服装产业是呈现集群特点最典型的例子。在意大利,有些地区是以生产纺织面料为主,有些地区是以生产服装为主,有些是以生产鞋类为主,每一个“大区”都有自己的产业基础,集中度很高,有科学、合理的分工,特别是行业协会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亚洲,纺织服装仍然是韩国和日本经济中的重要部分,比如韩国的大邱,就是很典型的面料产业集群,而且那里集中了很多国家级的研究院所。英国虽然是以服装服务和创意为特色,但服装服务和创意行业也具有很强区域集聚性。
中国产业集群的战略转移
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出现了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布是比较均衡的,在东北,在西部都有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其中上海、青岛、天津也有很多集群。
在走向市场经济后,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国际贸易的“近水楼台”,而形成了主要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在沿海地区的局面。近十来年出现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的现象,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和其他比较优势的原因。
特别是2008年以后,中西部的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在不断扩大和提升,更多地承担着加工和制造的分工。随着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我国的产业集群布局更加合理了,分工也更加清晰、专业了,便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说,现在的产业集群模式已经改变了以往扎堆的局限。
老牌产业集群地正在升级,不断有新的品牌、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以宁波为例,宁波服装业伴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新的品牌不断诞生。之前一提到宁波,就会想到杉杉、雅戈尔这些比较经典的品牌,但是现在太平鸟、GXG等以快时尚和电子商务为特色的新生力量正快速崛起,并已经取得了不俗的表现。
这种升级还表现在它们将制造部分纷纷转移到中西部,而把研发和销售继续留在沿海地区,产业更轻质化了。
然而,对于纺织服装的产业转移,则是既有自觉的因素,也有被迫的原因。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土地空间有限等客观事实使得东部沿海产业集群地无法尽情地扩张,要想发展,只能向中西部进军。
服装节、交易会该改改了
产业集群地的另一个问题是,现在大家都在举办各种各样的服装节和交易会等活动。对此,笔者认为,中国服装节或交易会要进行一场大革命。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现在的这些活动都以政府主动型偏多,即便是一些以市场为主导的交易会或服装节,其专业化和服务性的程度也不是很高。比如说,现在的很多产业集群举办的服装节或交易会基本上都是一年一次,这和国际很不接轨,在西方发达国家同一展会一年举办两次非常正常,除非是相当专业和相当高端的交易会或服装节。
还有,很多地方的服装节和交易会其主展公司本身的专业性就不高,所以层次必然很难上去。而伴随着全球配置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越来越紧密,我们的服装节和交易会也没能做到同步国际。可以说,现在很多产业集群地举办的服装节和交易会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要进行一场改革。
具体怎样改?第一,要从政府主导型走向市场主导型。第二,各地的服装节和交易会不要搞大而全、小而全,要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第三,这一平台应该从为产品交易服务向为产业配置服务转变。比如说,以前一提产业链就是从棉花开始讲到市场为止,但关于物流该怎么做?金融怎么做?电子商务怎么做?现在应该被放在显著的位置,被重点关注,产业链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
现在各地的服装节和交易会,对于各产业集群地来说,放弃是很可惜,但是又很难找到提升的有效办法。
很多地方服装节组委会,每年似乎就是为准备服装节和交易会而存在的,这一届服装节刚结束,不到一两个月,又要忙着筹备第二年的服装节。企业为了“面子”,这个服装节邀请了要去,那个再邀请还要去,奔波于各个服装节和交易会,显得焦头烂额。
以至于现在有些企业不再愿意为别人“贴金”,不再去参加国内的各种服装节和交易会,而转向海外展会。虽然过去很多企业是靠着各地的展会发展和成长起来的,但现在企业长大了,这个平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了。
所以,不能把服装节或交易会变成“鸡肋”,让人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国还是一个大市场,故展会的转型和升级虽然有难度,但还是有可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