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记者证,总能引起媒体人的关注。
近日,一个因记者证而起的“假记者”报道事件,惹毛了上市公司格力地产。
格力地产7月30日在其官方平台“格力地产会”发布了一篇声明怒怼《中国经营报》,直指其两名记者一个没有记者证,一个记者证过期,是“没有记者证的假记者”,“假记者”发布的新闻就是“假新闻”。
声明中甚至搬出了全国扫黄打黑办公室发布的相关法律条文,号召全民和格力一同打击“假记者”。
然而,让格力公关没想到的是,没过几个小时,这篇声明就被啪啪打脸。
在声明发出不久,《中国经营报》正面回怼格力地产,称要“给格力地产普及一下国家颁发记者证的常识”,并追问对方为何要指名道姓黑记者。
声明中说,记者童海华持有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核发的新闻记者证,因政策要求,其记者证已延长使用期限,新的记者证将于今年下半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统一换发。
而另一名记者翁榕涛,因工作时间未达到国家规定申领记者证的年限,因故暂时无法申领记者证。两名记者持证情况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因为缺乏对我国媒体行业的了解,格力地产在这次公关事件中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一纸声明非但没起到什么正面作用,反而得罪了全国的记者。
根据中国记协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的“持证”记者仅有22万余人,如果依照格力的理解,我国的“假记者”人数恐怕高达五六十万。
早在2011年,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媒体访谈时,就曾提到过没有记者证是不是假记者的问题。
“一些新闻单位自己发放的采访证,比如有些电视台就有自己发放的采访证,有些报社的工作证,他们也确实是真的,这都要从实际去核查、核验,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是假的哪个是真的。”这一表态,也表明了上级有关部门对“没证的真记者”的保护态度。
说到记者证,也不得不提我国新闻机构由来已久的事业编制问题。在我国媒体单位中,记者证与编制相挂钩,然而有正式编制的占比通常不高,大多数记者都是台聘部聘身份,流动性比较大。
受制于现行记者证申领必须“在新闻媒体采编一线工作满一年以上,才能由新闻单位向新闻出版申报“的规定,很多聘用身份的记者在离职之前都没能拿到记者证。
一名供职于河南地方媒体的记者告诉传媒一线,在其工作单位持证记者的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相邻地市媒体的持证记者比例甚至不足五分之一。
在全国其他地方媒体中,这一现象也普遍存在。
没有记者证就没有采访权?
我国规定新闻记者证是新闻记者的有效身份证明,且是境内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唯一合法证件。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记者证“考证难”,且为了方便尽快上岗,媒体单位通常不对“记者证”做过多要求。
一些新闻机构给没有记者证的记者派发工作证或采访证,暂代记者证功能。单位所发的采访证在辖区内被各单位承认,使持证者享受采访权利。
与之类似,在我国20多万现有的持证记者中,仅有11名网站记者。除国有媒体的网站之外,商业新闻网站原则上没有新闻采访权,商业网站记者也无申请记者证的资格。但每逢国家重大活动,没有记者证的网站记者仍可以申请专门的采访证进行采访活动。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没有记者证就没有采访权吗?
其实不然,采访权来源于宪法对于表达自由的保护,采访即“采集访问”,在法律上属于表达自由的范畴。严格来讲,每个公民都有新闻采访权。作为被采访者,可以接受采访也可以拒绝,但绝不能因为缺乏某种证件而剥夺公民采访的权利。
对于记者来说,记者证是新闻采编人员依法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时使用的身份证明,人人皆有言论自由和采集信息的自由。无论是否有记者证,只要记者行为不触犯法律法规,都享有采访权利。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国记者证发放管理制度的日趋规范,记者的合法权益将进一步得到保护。
然而,证件只是合法的身份证明,为正义发声却始终是记者的天职。
这一点需谨记。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本期编辑: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