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评论:超越发展质疑 中国期待在与世界共赢中前行
中新社北京9月30日电 题:评论:超越发展质疑 中国期待在与世界共赢中前行
中新社记者 周锐
过去七十年间,中国超越一个又一个质疑,不仅改变自身面貌,还在不断探索与世界的共赢。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其发展不仅直接让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还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并为全球的现代化之路添加信心和经验。
——此路不通?中国加快现代化总体进程
百年战乱、满目疮痍。
新中国起航之初就遭遇到“此路不通”的质疑。
彼时,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然而,新中国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更在七十年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
从“体量”和“速度”来讲,中国对全球现代化的贡献足以打上“高含金量”标签。
而中国现代化故事更具价值之处,在于其“接地气”的特点。
没有高“位次”的出发、没有顺风顺水的过程、没有“万能模式”的加持、没有独立性的丧失……有的只是从“烂摊子”开始,一步步攻坚克难的奋斗。
中国的发展证明了现代化既不是不可跨越的鸿沟,也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这将提升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富民强的信心。
——即将崩溃?中国丰富现代化“出行经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新中国一路走来,伴随着几番“即将崩溃”的看衰。
从“浮夸风”到文革十年,从内部价格闯关到全球金融风暴……跋山涉水的中国的确遭遇到无数艰难险阻,但又屡次化危为机。
这些经历无异于一份实用的现代化“出行经验”:既鲜活地呈现“路况”,也详细地展现如何绕过“堵点”。
比如国与民的协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即便吃不饱穿不暖,中国仍然集中资源于重工业,为随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改革开放后,通过解除体制束缚,中国释放了蕴藏于亿万人民的巨大活力。
又如内与外的共振。中国的发展,既因为打开国门搞建设,顺应了全球化潮流;也得益于在借鉴各家之长的同时,仍立足实际走出自己的路。
——国强必霸?中国优化现代化外部环境
强不执弱,富不侮贫。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回应“国强必霸”的担心。
虽然历史上的确有国家因强称霸,但此举不符合中国的价值观和根本利益。
从积弱走来,中国靠的不是掠夺和殖民,而是14亿民众的辛劳汗水;向未来走去,中国所关注的依然是如何办好自己的事。
不可忽视的是,中国自身的努力将外溢出明显的正向效果。
政治上,国力的增强,将让中国对和平稳定的全球环境的维护更加有力;经济上,总量和质量提升,将让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稳定器”效果更加显著。
——赢者通吃?中国将增添现代化行进动力
包容普惠、互利共赢。
新时代的中国还将超越“赢者通吃”的怀疑。
相较于一些国家试图切断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从世界经济大海退回孤岛的举措,受益于全球化的中国始终坚持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
机会在于巨大的中国需求。有机构预测,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
机会在于开放的中国市场。随着市场准入门槛的持续降低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动力的机会将越来越多。
在欢迎各国搭乘自身发展“快车”同时,中国也开始构建资源共享、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的平台,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
据世界银行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
——输出模式?中国将一如既往尊重各国选择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从提振信心到增加经验,从优化环境到提升动力,中国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将不断向世界释放“正能量”。
但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既对自身不足之处有清醒认识,也对“照搬没有任何出路”有切身感悟。
因此,中国不会热衷于输出“中国模式”,而是会一如既往尊重各国发展选择,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的那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