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传媒论坛)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有一群“90后”
中新社石家庄10月13日电 题: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有一群“90后”
作者 马秀秀
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有一群“90后”。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年纪轻轻已在华文媒体担任要职;在他们背后还有更多“90后”,满怀热情接棒华文传媒大旗。
这群“90后”有情怀
《高加索华人报》副社长黄从军出生于1991年。借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黄从军2014年走进格鲁吉亚。
“那时发现当地人对中国发展情况并不了解,内心有些不舒服。”黄从军坦言,当时他便萌生办媒体的想法,想让更多当地人、以及在当地生活的华人了解中国。在他和格鲁吉亚江西商会会长的共同努力下,《高加索华人报》诞生。
巴基斯坦《华商报》总编辑朱家磊同样出生于1991年。2017年5月,刚刚过完26岁生日的他怀揣新闻理想和创业激情,受邀从上海赴巴主持刚创办不到一年的《华商报》。克服水土不服、文化差异等诸多困难,朱家磊通过不懈努力让《华商报》得到了当地传媒同业甚至国际新闻界的关注。
后来,因创始人投资重心转移至别国,《华商报》一度面临被交易甚至被解散的困境。本可以选择放手回国,朱家磊却掏出自己的积蓄,接手这块“烫手山芋”。“接手报纸完全是出于不舍和承诺,外加一厢情愿的坚持。我把报社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群“90后”有想法
“普遍看来,华文纸媒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1991年出生的《英中时报》主编王冬蕾表示,融媒体时代,纸媒的权威性无可替代,华文纸媒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她介绍,除了微博、微信等平台,《英中时报》还开设了Instagram账号,通过自主策划、发送好看好玩新鲜的话题、和当地主流媒体互动等方式,增加受众关注度。
黄从军也介绍,《高加索华人报》已经全部转战新媒体。通过拓宽报道范围、契合用户需求等方式,逐步发展壮大。
接手《华商报》后,朱家磊通过丰富版面内容、开设微信公众号、紧贴时事做特刊等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吸引受众需因地制宜,创造出符合当地特色、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内容,这样自然会受到欢迎。”
这群“90后”有干劲
黄从军说,目前其90%员工是“90后”,报社将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比如尝试与当地社交平台合作、开发当地语言网站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关注中国的发展。
王冬蕾说,自己是办公室年龄最大的成员。其年轻化团队对发展新媒体充满干劲,他们建议报纸应入驻抖音平台,通过举办vlog大赛等方式,拓宽媒体布局。
朱家磊报社员工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他们勤奋、上进、乐于探索。”他说,从出席本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人员结构来看,华文媒体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这些朋友未来会成为海外华文媒体的主力军。”
“90后”奠基华文媒体未来
纵观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走过的十届历程,会发现“年轻面孔”越来越多。
“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昶表示,海外华媒发展的痛点主要在人才、技术、财力等方面,年轻一代的加入,有效缓解了这些痛点。
他表示,与老一辈相比,年轻一代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成长起来,视野广阔,与国际社会打交道能力强,与信息技术的贴近性也比较好,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把收入作为从业的首选因素。“这为以后华媒发展奠定了很好基础。”
“但‘90后’也有提升空间。”刘昶指出,年轻人缺乏历史感,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了解不够深入,与祖(籍)国的关系亦不如以前深厚,和海外华人社会的感情也多不如上一辈。“如果年轻人们能够补足短板,我非常看好华文媒体的未来发展。”
他同时强调,华文媒体发展既要了解用户需求,也要主导需求,否则,一味跟随市场需求会偏离媒体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完)
|
【编辑:姜雨薇】
原标题: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有一群“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