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全球报道:精神康复者的“回归”之路 有人成功应聘快餐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13  来源:中新网
核心提示:精神康复者的“回归”之路 社区康复助精神病人重归社会 有人成功应聘快餐店 有人到医院做后勤 病愈回归减轻家庭社会负担武威、张

精神康复者的“回归”之路

社区康复助精神病人重归社会 有人成功应聘快餐店 有人到医院做后勤 病愈回归减轻家庭社会负担

武威、张丹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回归社会。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摆脱疾病、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忠平告诉记者,2019年,江门被指定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医院举办的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全年收治学员122例,通过社区的系列功能康复训练,现在回归社会的有39人,其中公开就业的12人。

长期以来因各种原因,尽管一些精神障碍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却很难再融入社会,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记者发现,社区康复机构不仅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社会适应性康复、健康教育,更有特色的是做职业康复,一系列辅助性就业项目让患者掌握了更多技能。虽然这样的社区康复模式才刚刚开展,但未来可期。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张丹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旁的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西侧,开设着一家不起眼的便利店,店内货品琳琅满目、摆放整齐,门口还卖叉烧包、莲蓉包、糯米鸡等各种广式早餐,店里站着几个摆货员、收银员,收银台正收拾出一片空地,“这儿过阵子要卖咖啡,你们可不要把星巴克的生意也抢了哦”,若不是李忠平告知,外人完全看不出这些店员其实是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精神障碍患者。

便利店只是一个训练科目,所有的精神障碍患者在这里都统称为“学员”。中心内,还“隐藏”着数十个小训练室。

回归社会的“学前班”

医院门诊康复科副主任吴淑华带领记者做了一番走访,甫一走进正门,就见到三个“前台”在做登记,他们是做客服训练的学员,平时还负责接电话。

一楼是陶艺训练室、厨艺训练室等;二楼是进行手工等训练的训练室;三楼则是缝纫训练室等。中心背后的半山坡上,还有一个农艺场,种着芥蓝、西红柿、杨桃等,它是学员们进行农艺训练的地方。大大小小,这里一共有40个康复技能训练的项目。“现在我们医院所有的病号服和床单,都是他们缝纫的。”在缝纫训练室,吴淑华向记者介绍了学员的工作情况,记者看到,几位学员正认真地在缝纫机上操作着,除了一大垒医院用的床单被套,还摆着几套精致的时装样板,“那几件衣服的布料是海关捐赠给我们的,我们有专业的缝纫师傅做义工来教他们做衣服”。吴淑华介绍,在这里,学员们按手工的难度进行评分,再按照分数来获得报酬。

而在二楼的工厂训练室内,记者看到有十几名学员一组,有的正在做包装盒,有的则在串灯泡。“这些都是社会上一些爱心企业提供给我们,帮助学员做辅助性就业的。和缝纫组的学员一样,他们做这些一方面可以锻炼技能,另一方面还有报酬。”吴淑华说,灯泡是中山古镇的一家企业提供的,而纸箱包装盒则是另外一家上市的食品公司所提供,“我们最希望能长期和这样的企业合作,如果能让他们成为正式的工人,单位给他们发工资、缴社保那就再好不过”。

据悉,为了帮助学员获得更多康复服务的机会,中心一直争取江门残联的支持主动申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包括“爱心超市”“辅助性车间”“农艺康复园”等等。李忠平介绍,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是集医学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心理康复及适应性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复服务中心,“这里是他们回归社会的‘学前班’,我们的专业名词叫辅助性就业,学员们每周来上5天课,都是‘走读’的。”

李忠平还说,学员制作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目前都很受欢迎,“我们的很多医生都会在这里的便利店买早餐,患者家属也会来这里买日用品,我们的农疗康复园种出来的水果蔬菜在医院里供不应求。最有意思的是,医护人员过生日都会来到这里买学员做的蛋糕,在中心过生日。”

奇思妙想让陶艺师折服

除了学厨艺、学缝纫,记者发现,很多学员正在这里进行各种“艺术治疗”。二楼的隔间里,陈列着很多学员们的绘画作品。有画花鸟的,有画人物肖像的,其中一幅花鸟画里,鸟的眼睛古怪地朝着天,仿佛在桀骜不驯地盯着什么东西看,画风颇似八大山人。

二楼还有舞蹈室,老年大学的一名老师主动担任义工,无偿地教学员跳舞。

而一楼的陶艺室放着学员的各种陶艺作品。一排陶人、一排陶制的砚台,还有一排陶制的小花盆,盆内有不少盆栽。陶人别具一格,有的双手拥抱着自己、有的目光炯炯、有的戴着一顶奇怪的帽子,学员们似乎都在通过陶艺展现着他们奇特的内心世界。

“他们的思维真的很奇特,我教他们一样的做陶人的方法和步骤,但每个人做出来的都不一样。都很有特色。”江门一家艺社的黄小姐来到中心教学员做陶艺已将近一年时间,“我们是属于政府购买服务过来的,没来时我特别好奇,也有一点担心安全,但事实完全不一样,这些学员们都很有创意,交流起来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难,他们积极性很高。”

“很多精神障碍患者的智商其实是很高的。”李忠平说,学员们来到中心后根据兴趣“任选专业”,制作的陶艺、绘画作品,中心会在特殊的时间进行义卖,中心还设立家属开放日,“家属看到学员在这里特别快乐,还掌握了一些技能,他们非常欣慰。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学员能够自食其力,重新回到社会。”

当然也有一些学员令人有些头痛。前段时间,绘画专业朝夕相对的阿晨和阿花就拍拖了。课上,两人总是含情脉脉地互望,上学、放学都一起走,举止亲昵。但阿晨和阿花的恋情很快就遭到双方家庭的一致反对。“我理解家属的想法,毕竟这样的结合很有可能会带来两个家庭都承受不起的后果。幸好男生最后释怀了,他们现在依然能以兄妹相称”。

据悉,目前接受社区康复的学员,没发生过1例肇事肇祸,家属的满意度是100%,中心收到锦旗两幅、感谢信12封。

医生:治病不能只靠吃药

康怡康复服务中心的团队由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音乐治疗师等组成。陈祖朋是团队里的医生,1998年从汕头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专业毕业后,就长期从事精神疾病的治疗工作,2017年中心刚成立时,他便从江门第三人民医院来到这里。“来我们这里进行社区康复的学员,都是经过治疗后病情已经稳定的。”从医20余年的陈祖朋说,以往患者经治疗回家后,几乎不可能再找到工作,有的家人生怕无所事事的他们闹事,甚至将他们反锁在屋内,而实际上有一部分精神障碍患者是完全可以回归社会的,“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发现得早,25%~30%的人是可以痊愈的。服药是治疗精神病的基本手段,但治病不能只靠吃药,更关键的是社会康复。”

陈祖朋介绍,到中心做康复的学员按照病况通常会以半年至1年为一个疗程。“我们有12个学员已经找到工作,包括超市的摆货员、后勤人员、快餐店的洗碗工等等。2019年,我们医院对外公开招聘后勤人员,就有学员报名和普通人一起竞争岗位,最后医院录取了3名学员,他们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陈祖朋说,这3名学员从需要家人照顾到如今每月获得3000多元工资还有社保,这样的变化让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都异常欣喜。

每个月,陈祖朋有七八个工作日要去基层社区。“精神科医生太少了,在基层根本没有医生,只能依靠社工,我们来到社区后会送医送药,为社区精神康复者及家属提供康复指导、心理疏导、事前干预、危机介入等工作。学员回到社区,我们还要追踪,对他们进行个案管理。”

记者手记:

社区康复需社会与家庭共同助力

96家社区康复机构助力

江门市残联综合科科长阮美兰告诉记者,江门的社区康复采用的是“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工作模式,除了位于市中心的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在全市的各个社区,还下沉着96家社区康园中心。

在江门比较偏远的江海区天柱康园中心,记者看到和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类似的场景,园内有“启爱面包坊”“启爱陶瓷坊”“启爱手工皂”“模拟超市”等等,所不同的是,这家康园中心由十多名社工运营,并没有精神科医生,而学员除了精神障碍者,还有智力残疾者、重度肢体残疾者。

“我们在基层做社区康复,主要依靠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进行,按照社工的星级给予报酬,让受过专业培训的社工帮助这些社区的患者做康复。”阮美兰介绍,在基层,社工的工作将更细、更深入家庭。

阮美兰介绍,除了康园,残联还指导社工建立了辅助性就业餐厅,帮助学员实操。江门市的“soul概念餐厅”就是一家聘用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人的企业,由天健社工中心负责运营管理。

李翠凤是这家餐厅的指导社工,她告诉记者,餐厅现在聘用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的员工有5人,他们主要负责餐具、食材的清洗,能力强一点的,还会让他们负责收银、打单,餐厅的厨师是普通人,除了店面对外营业,还给附近的残疾人做送餐服务。

“我们刚刚有一名学员被麦当劳聘用了。”李翠凤十分兴奋地告诉记者,“我给他们看了这名学员在我们这里工作的很多视频,然后麦当劳就说,让他过来上班吧。”

医疗资源还有很大缺口

李忠平告诉记者,自中心成立以来,服务得到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及专家的肯定,各级领导多次来中心调研及慰问;省内同行单位及澳门、广西等医疗卫生、残联、民政部门及社会组织组团先后来中心参观。

但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相关方面也坦言,目前的医疗资源还有很大的缺口,“江门市已纳入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的在册精神障碍患者27693人,已办理残疾人证的有13443人:据了解,目前参与社区康园精神康复治疗、训练的患者仅570多人。”

“来参加社区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先决条件是病情稳定。”陈祖朋表示,现实中很多患者的病情起伏还比较大,不适合来做社区康复,而另外一批情况稳定的患者,因为各方面的顾虑,并不愿意参与。

谈到两年来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的经验,李忠平认为,社区康复应建立政府组织领导、多部门联动合作、医院专业技术指导、家庭和个人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以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医院要统筹对接区域性社区康复服务资源,实施定点指导、对口帮扶,建立健全区域性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实现精神障碍患者人人享有社区康复服务。此外,还要发挥家庭和个人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激励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参与服务。(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张丹)

【编辑:叶攀】
原标题:精神康复者的“回归”之路 有人成功应聘快餐店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