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全球报道:潜伏期与返工潮同时来到,一线中心城市如何应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06  来源:新浪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潜伏期与返工潮同时来到,一线中心城市如何应对?“(武汉封城12天了,按照14天的周期计算,)2月6日是第一个潜伏期,后

原标题:潜伏期与返工潮同时来到,一线中心城市如何应对?

“(武汉封城12天了,按照14天的周期计算,)2月6日是第一个潜伏期,后面可能还要出现一个潜伏期。”2月4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蒋荣猛在回应新型冠肺炎疫情“拐点是否将到来”时这样表示。

与此同时,最近流传的一份“未来15天中国城市疫情危险系数排名”显示:

北京的危险系数在武汉之上,位列第一;广州、重庆、上海、杭州、成都、温州、深圳紧随武汉之后。

潜伏期还在持续,返程大潮也正在袭来,今年的复工之路注定不平凡。尤其是人员流入最多的一线中心城市,到底该如何应对疫情?

《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管理学者、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

《中国科学报》:北京超武汉成“最危险”城市?你如何看待这一排名?

徐飞:

对这一结果我并不感到意外。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经济活跃度最高、人流量最大,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也最高,这也意味着这些一线城市抗击疫情的压力和形势将更加艰巨严峻。

赵燕菁:

我觉得这个排名很可信,一般情况下最容易出事儿的就是人流量最多的地区,北上广就是这样的地方。

北京一定要成倍警惕,要做10倍于其他城市的准备。

《中国科学报》:今天是返工第三天,第二波潜伏期也即将到来。作为人口迁入重镇,一线城市的防控重点是什么?

徐飞:

一线城市正处在防疫的窗口期和关键期,更需加强疫情研判,精准施策,落实属地责任,采取集中隔离、网格化管理等方法“严防死守”。

我认为,城市管理务必做到“三个三”。

首先,三个覆盖:做到人员信息登记、重点地区外来人员医学观察、服务管理的全覆盖;

其次,三个一律:做到所有进城人员一律测量体温,一律公开透明相关疫情信息,一律对来自重点疫区外来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再者,三个加强:加强医疗救治,加强社区管理,加强通道管理。

以上是疫情防控的基础,基础筑牢了,阻击疫情才有保障。在此基础上,重点做好患者医治。

 赵燕菁:

像北京这样处于防控阶段城市的重点应当是“分区接诊”。

“分区接诊”的核心是隔离。要尽快做好限流和取消大医院集中式发热门诊,并将所有社区门诊临时改为定点大医院发热门诊的准备。

需要强调的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城市不能“全城卧倒”,这样的代价太大。要通过一些先进的办法,在公共卫生事件瞬时暴发时,可以精准定位。

比如,麻省理工有一个研究项目,在污水井里安放试剂和传感器,可以及时发现污水中的病毒。

由于污水收集有明确的分区,通过污水井就可以准确知道城市中哪些街区存在传染病毒。这样就可以避免将整个城市都拖入高等级的应急状态,将封锁的区域限制在最小范围。

类似的还有把路灯作为传感器,应用到防范上,可以瞬间锁定高危群体。

《中国科学报》:在应对突发式公共卫生事件,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如何做好“可持续”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规划?

赵燕菁:

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自然灾害有相似之处,城市规划不能完全阻止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如何在事件发生后进行反思、加以总结,将其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小,城市规划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规划只能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为不确定的风险(比如百年一遇的洪水)作准备。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按照所有潜在风险配置完全足够的医疗卫生设施。

因此,做好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十分重要。只有那些成本最低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规划,才是现实且“可持续”的规划。

比如,社区医院(医疗点)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储备”,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可迅速改造为大医院的特殊门诊,承接“瞬时”暴增的首诊。

社区内的退休医生、私人医疗从业者甚至医学院的学生,可登记为“预备役”医生,接受防传染培训。

另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网络技术创新提供了需求,网络技术、虚拟空间等应纳入未来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规划。

比如,可以通过确诊病人近期手机移动轨迹,了解其可能的扩散途径与范围;社区医院发现的病例第一时间直接上网,可以避免社会对通过行政传递信息失真带来的恐慌等。

《中国科学报》:可以说,城市管理能力关系疫情防控是否有效,你对一线城市的管理和规划有哪些建议?

徐飞:

城市管理者积极作为、有效作为,可为最大程度减少病毒在人际间传播等各种危害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次疫情并非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城市管理者要充分吸取国内外历次应对鼠疫、霍乱、天花、SARS、禽流感等疫情的经验教训,改进相应的公共政策,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优化关于突发事件的组织应对机制。

在“战时”状态下,管理者的指挥调度不能刻板按照“平时”的规则和办法,流程再造、组织重构、非常之举,都是必需的。

例如,受疫情影响,现在体育场馆、酒店、宾馆等几乎都闲置下来,政府可视情况征用,分类安置疑似患者、接受医学观察人员,减少对当下最宝贵的医院(疗)资源的占用;也可临时用作医护人员和相关支撑保障人员过夜休息的场所。

又如,餐馆饭店为春节档期准备了很多食材,现可作为一个“特别供应渠道”,为医护人员、被隔离人员提供用餐,这既避免了食材因过期变质造成的浪费,也可减少因不必要的人员流动而可能产生的交叉感染。

对这些经营实体来说,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经营。

再者,可否考虑用七、八月的暑假来“置换”二、三月或三、四月各大中小学本应开学上课的时间,如此等等。

赵燕菁:

要设法尽快将传染范围在空间上定位。定位的越准确,突发事件影响的范围就越小,恐慌也就越容易得到控制。

通过应急响应分级,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减少到最小。

相比集中的定点综合医院,社区诊所发现的病例可以通过大数据更清楚地在空间上刻画出不同烈度的传染范围,从而在特定的点上最大限度地集中有限的医疗资源。

今天的城市能力和2003年SARS时已大不相同,不仅神经触觉(网络大数据)更加敏锐,输送系统(物流配送)也今非昔比,可以说城市已高度发达。

诸多城市新功能也都应纳入应急预案。例如配送系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出相应调整,可以迅速按照规定切换物流系统,及时配送物资。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