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全球报道:全国4000多心理咨询师“在线” 请来电 求助才是强者的表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9  来源:中新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全国4000多心理咨询师“在线” 请来电 求助才是强者的表现“我刚从热线上下来,和一位武汉市民聊了30分钟。”吴敏告诉现

原标题:全国4000多心理咨询师“在线” 请来电 求助才是强者的表现

“我刚从热线上下来,和一位武汉市民聊了30分钟。”吴敏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最近她有了一个新身份,除了新疆大学心理中心教师、自治区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外,她还是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通过一根网线,将她与 3280 公里之外的武汉市民连接。

疫情之下,患者突遭染病,家属失去至亲,医护高压工作,居民窝在家里,工人不上班,学生不上课……公众在这种非正常社会状态下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专业心理咨询师也陆续加入了这场防疫大战。

吴敏正是这样一名心理战士,数日来,她已经对近50个来访者进行了心理辅导,而与吴敏一样,2月24日正式对外发布的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上,目前已汇聚了来自全国 1200 多家高校和相关机构、4000多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他们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打破物理阻隔,直抵求助者内心,打开一个个心结,消除笼罩在人们心中的病毒。

勇敢的患者和家属:坚强之后,一定要来找我做哀伤处理

自吴敏成为热线平台的心理咨询师以来,因为长时间说话,她每天的饮水量是平时的数倍。“2月23日以后,求助者就非常多,24日一天就接了9位求助者。”吴敏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通过网络,全国各地来访者可选择两种求助方式,一种是语音电话辅导,时间为半个小时,另一种是文字对话辅导,对话时间为40-50分钟。她利用专业心理咨询知识,为焦虑的来访者实施心理辅导。

来自湖南的彭萍和吴敏一样,是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她本职工作是一名高校心理咨询教师。“最近不少求助者都是出院的确诊患者。”彭萍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确诊病人出院之后,身体依然会有不适、虚弱、失眠,而心理常常还处于恐惧和害怕之中,也难以与亲人亲近。”彭萍说,这种情况下,出院患者一般都需要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若长时间处于抑郁状态,也不利于身体的恢复。

彭萍说,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她对求助者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她会努力想象患者是一名怎样的人,并告诉患者自己对他的感受,想象自己在患者身边。“我们要去关注他的人,不是去关注他的问题。这个时候,即使没见面,也能感觉到心是相通的。让患者感觉到自己和身边人的连接,从而疏解自己的情绪。”

患者痊愈出院,在家人陪伴下,心理问题也会逐渐好转。“但对于失去至亲的人,无论他们怎样为了鼓励家人而坚强,我都建议他们积极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要及时做哀伤处理。”吴敏说。

疫情下,诸多家庭有亲人因感染新冠肺炎逝世,或者其他原因过世,均无法及时与亲人告别,而且一些家属为了撑起整个家庭,必须坚强,给亲人以信心,抑制悲伤。

“他们都是好样的。”吴敏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但我也很担心,目前他们用另外一种坚强的方式掩盖了哀伤情绪,这样会激励家人战胜疫情,但从我们专业角度来分析,遇到至亲逝世,"每个人其实没那么坚强,后续需要去做哀伤处理,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与亲人好好告别,将这种哀伤都释放出来。”

应急状态下的医护人员:扛过疫情后,要高度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

吴敏说,近日来,她接到了多位医护人员的求助,“一般都是30多岁,长时间在一线工作,巨大的压力,导致自己失眠焦虑,甚至抑郁。”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一位发热门诊医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医护人员现在都处在战斗状态中,在岗位上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闷在衣服中,再加上高强度的诊疗工作,身心需要足够强大。

吴敏说,一线医护人员是在应急状态下,他们现在最重要关注的不是心理问题,而是生理层面疲惫问题,“白天高负荷上班,下班休息,他们没时间来思考心理问题,目前阶段,我们一般就会建议他们好好休息,同时给他们正向的鼓励和肯定。”吴敏说。

但吴敏告诉记者,根据他的判断,等到疫情结束以后,一线医护人员们心理问题会被凸显出来,“因为任何非正常状态下都有一个规律,全国的医护工作者从一线下来以后,希望各地要有配套的心理辅导支持。”

“在大疫情下,这些医护人员看到太多生命的离开,现在来不及思考,一旦彻底放松下来,很多人内心就会开始思考诸多深层次问题。”吴敏说,这个时候需要我们专业心理咨询师走进他们的内心,与他们一起度过这段时间。

此外,吴敏还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能让一线医护工作者过长时间地工作,要有人替换,在高压状态下,让身体先放松下来。

“憋坏”的家庭关系:亲子摩擦不断,急需心理疏导

北京建筑大学社会工作系教师王伟也是该热线平台的一名心理咨询师,在他的来访者中,最多求助内容是关于家庭摩擦的。“受疫情影响,孩子不能正常上学,父母不能上班,一家人待一起久了,摩擦不断,时有口角,无处发泄时,家庭关系会出现问题。”

“在家待的时间久了,由于生活方式差异,很多孩子会和父母产生摩擦,孩子容易出现焦躁、自我怀疑的负面情绪。”王伟说,一位中学生来访者告诉他,自己在家学习时,父母唠叨多,还被他们处处监管,久而久之,和父母的摩擦不断增多,擦痕都留在了心里。

王伟说,针对这种情况,她会倾听他的焦虑,与他产生共情,并建议他先感受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焦虑所在。“我发现他有一群好朋友,在和他们聊天之后,情绪就会好一些,这就是我与患者一起共同找到的方法。”

在吴敏的来访者中,也有很多“憋坏”了的家长,年龄层多在25岁至50岁之间,由于长时间隔离,上不了班,出不了家门,很多人心理就会难受、焦虑、暴躁。

“这样有严重摩擦的家庭建议他们来找我们做心理疏导。”吴敏说,她还向记者演示了专业咨询师的疏导过程。

比如,遇到一名高三学生,在家无法自主学习,高考近了非常焦虑,担心自己考不上目标大学,进而把这种烦躁发泄在父母身上,怎么办?吴敏说,在与他产生共情的基础上,我会告诉他发现了自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一面,这是过去一直忽略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觉察,同时他的焦虑也是积极向上的表现。

下一步,我会询问他有没有过曾经靠自己学习某些技能或知识的经验,和他共同探讨这部分的记忆,在探讨中找到解决方法。

“在与父母、同学、老师难以达成平等探讨时,我们心理咨询师就会和他平等互动、剖析问题。”吴敏说,这种平等感,会让求助者感觉到我不是给你讲道理,而是双方共同探讨,在探讨中心理问题得到缓解。

求助心理咨询师是强者的表现

“倾听、共情,然后找到来访者正向积极的一面,反馈给他,他的心理问题通常会得到一定缓解。”吴敏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因为任何消极情绪背后都有他积极一面。

吴敏说,每一位心理咨询师,都有“双重耳朵”,一方面会看到来访者所倾诉的问题,另一个方面会看到问题中积极正向的东西,察觉后反馈给来访者。“求助者会感觉不一样,所以心理咨询师共情理解他之外,还会给他灌注希望。”

但并不是每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都会主动向心理咨询师求援,对此吴敏、王伟、彭萍三位专业心理咨询师向全国公众呼吁,无论患者、家属,一线防疫人员,还是普通民众,如遇到心理问题,一定及时向各种平台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求助,只需要一通电话,或许就能解开很多心结。

“现在我们的教育部、清华大学、各地医院都有免费的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我希望处在疫情影响下的人们,都可以打一下这个电话,哪怕是倾诉一下,可能我们心理咨询师帮不到你什么,但是我希望他们遇到困扰时,都是可以来求助的,因为求助才是一个强者的表现,而且是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心理咨询一定有效果。”吴敏说。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马红宇告诉现代快报记者,1月31日该校就开通了心理热线平台。后来教育部向全国高校发出号召,短短3日就依托原有平台,搭建了一个新的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汇聚了全国4000多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目前每日可接受来访者的能力是1000人,但实际接到的只有500人,她希望,在这个关键时刻,各类人员都可以积极来向平台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通过这一根根网线,专业人员会帮助大家解开一个个心结,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

【编辑:黄钰涵】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