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疫“战场”上,疾控人员常常被形容为“病毒捕手”:他们如鹰一般敏锐迅速,抽丝剥茧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我参加疾控工作7年,现在真切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价值!”浙江省援荆疾控队队员、宁波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生物媒介防制所工作人员杨思嘉这样对记者感慨。在千里之外的战疫前线,他刚刚经历过自己职业生涯当中最为难忘的30个小时——
时间回到3月1日凌晨4时许,急促的手机铃声打破了值班室的宁静。“一例核酸检测阳性,请立即排查、寻找传染源!”接到指令的杨思嘉和其他队员立马警觉起来。这份阳性核酸检测样本,来自一组当地某辖区内集中隔离14天的密切接触人员。
经过必要的准备工作后,队员们出发前往核酸检测为阳性的荆门市民赵女士家中。
“保持距离、做好防护、详细记录……”途中,队员们以最快速度穿好防护服,作为流行病学调查专家,杨思嘉再一次向大家强调工作纪律。
清晨,荆门的天才刚亮,队员们就已抵达赵女士家中,面对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队员们细致调查后发现,1月24日,赵女士就出现过轻微症状,有服药史,但无就诊史。2月3日,赵女士的丈夫出现症状去医院就医,3次核酸检测呈阴性,而作为疑似病例住院。2月3日至17日期间,赵女士作为密切接触人员进行集中隔离。解除隔离后一直在家,并未出门,直至此次排查……在此期间,赵女士的轻微症状也已基本消失。
如此规范、科学的隔离流程,为什么还会出现核酸检测阳性的结果?杨思嘉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漏掉任何蛛丝马迹。
穿着防护服的队员们,拿着记录本,在赵女士的家里耐心细致地帮助她回忆过去几天的行动轨迹。
在经过两个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后,经再三分析,队员们排除了赵女士丈夫为传染源的可能性,也排除了被辖区内确诊病例传染的可能性。队员们离开赵女士的家后,排查工作依然在进行。
“传染给赵女士的应该另有其人。”有着丰富经验的杨思嘉断定。
时针指向3月1日下午2时,杨思嘉组织队员召开分析讨论会。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原则,24小时内的标准“溯源”内容,应该包含患者发病前14天和发病后的日常活动、其间发生接触的人群,以及可能的感染路径。
于是,队员们罗列出了若干条可疑的感染线索,让大家逐一排摸。会上,杨思嘉用了一个在宁波处理类似案例时常用的办法——对本辖区内已确诊病例进行关键词信息的“碰撞”,这样就能将千头万绪的线索又重新审视一遍。
“有了,确诊病例陈女士跟赵女士在同一天去过同一个超市!”盯着电脑两个小时后,杨思嘉排摸到了一个关键信息。
下午4时,杨思嘉和队员立即出发到这个超市进行调查。但遗憾的是,超市的监控录像已经自动覆盖。这时有队员提出:“可以看付款记录啊!”
在当地超市的积极配合下,第二天上午8时,终于有了消息:赵女士和陈女士确实曾出现在同一个超市,付钱时间前后仅相差9分钟。而且当时两人在超市的时间都超过了1小时。这个超市在地下一层,通风环境较差,付款通道仅有两条,顾客排队付款时距离很近。
终于,“病毒捕手”的“侦查”有了结果:确诊病例陈女士是赵女士的传染源,溯源成功。赵女士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感染者,并被及时送医,与她密切接触过的人员也都已经隔离。
截至3月5日,宁波市疾控中心支援湖北荆门的3名应急队员已经在前线奋战12个日日夜夜,他们走访了当地的医院、养老院、超市等公共场所,对消杀工作进行讲解和操作示范;他们和来自武汉迪安医学检验实验室的2名人员一起,将264份病毒核酸样本全部检测完毕,实现了清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