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话陪八旬病人看落日的医生 一起看了5分钟,没想到上热搜
3月5日,一张病人与医生在武汉看落日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当日17时许,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一名罹患危重症新冠肺炎的87岁老先生据称“一个月没看到过太阳了”。在护送老人出病房做CT的途中,1993年出生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医生刘凯停了下来,让病床上的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落日。
当日23时,南都记者联系上了刘凯医生。谈及“走红出圈”的感受,他笑言“是所有同事的功劳,让我一个人凑了热闹。”
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工作人员介绍,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该院的陪检员甘俊超。1999年12月出生的他,因为学校还未开学,选择到医院做一名志愿者,每天工作超过八小时。
志愿者帮忙拍下难得的落日,没想到会“出圈”
南都:据你了解,照片中的老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病人?
刘凯:我们这个病区负责40多个危重症病人,像我这样的医生被分成不同组翻班轮转。这个老先生八十多了,本身就有心脏病,刚住进来的时候氧饱和度就不高,是个危重症患者。
我听医疗队队长罗哲介绍,他是一个小提琴手,刚住进来的时候求生意志不高,也不怎么吃东西,总是默默躺在那里。罗队长就劝他,等你身体好一些,再回去演奏乐器。
他精神好的时候,还给我们哼唱过一些曲子,有些我也叫不上名字,知道的只有《何日君再来》和《土耳其进行曲》。
经过差不多一个月治疗,他的症状已有所缓解。刚来的时候都喘不上气,现在呼吸状况会好一点,还能和我们医护说说话。
南都: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境,拍下了这张照片?
刘凯:老先生住的病房和CT室不在同一栋楼,当时是有一个志愿者来推他去做CT检查,我负责一起帮忙送过去。时间大概是下午5点多吧,我抬头发现两栋楼之前有很好的阳光,老人家肯定也和我一样好久没有见过阳光了,就想着要不要一起看看夕阳。
老先生躺在那里没有说话,但我观察到他的神态非常放松,眼神也变得有力了。不过,这个时节的武汉,外边仍然有风,所以我们只停在那里,静静地看了5分钟左右的夕阳。
照片是志愿者、武大人民医院的陪检员帮忙用手机拍下的,我总是在医院见到他,但具体的年纪和名字不是很清楚。
后来有同事告诉我,检测完CT回到病房后的老先生很高兴,不过出去一趟也累了,很快又睡着了。
南都: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和这张照片火了?
刘凯:送完老先生以后,我又去污染区工作了一个多小时,回来后我的同事罗哲告诉我这张图上了微博热搜。我和志愿者原先拍下这张照片,只是为了自己留个纪念,我当时的计划是,等老先生出院,再和他拍个合照,把夕阳图和合照拼在一起发朋友圈。没想到朋友圈还没发,这张夕阳照倒是先“出圈”了。
南都:走红了有什么感受?
刘凯:感谢各位同事和中山医院,大家的功劳,让我一个人凑了热闹。这次来武汉不仅过了生日,还上了热搜,要纪念一生了。
适应高强度工作,打羽毛球保持免疫力
南都:为什么会到武汉支援?家里人会担心吗?
刘凯:我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个呼吸治疗师,本来就是最适合来武汉支援的医生。新冠疫情爆发以后,我在思想上就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也和我老婆沟通过这个事,她作为一个外科护士,很支持我的工作。
2月6日,全院从早上6点多到9点多,开了三个多小时的会议,选定支援武汉的130多位医护人员。我回家稍微收拾了一下,2月7日就从上海出发到了武汉。
南都:在武汉工作的强度大吗?
刘凯:对于我这样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来说,高强度工作是一种日常。在上海的时候,我们心外科一年就要做5000多台手术。所以到了武汉,负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这种强度能很快适应。
真正的难点在于,新冠肺炎对全世界医生来说都是一种未知的、全新的疾病,我们对疾病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我们一线医护会把临床观察告诉几位队长,根据他们的指导来执行治疗方案。
南都:武汉有什么特别让你感动的病人吗?
刘凯:最让我感动的是,3月4日一位有心的病人出院前,记下了所有照护过他的医护的名字。这种瞬间就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患者手写记下所有照顾过他的医护名字。
南都:日常你会做些什么运动来保持免疫力?
刘凯:我们在前线工作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我是2月7日从上海出发来到武汉的,生活物资、防护物资的短缺状况已经比前段时间缓解了许多。在我日常下班后住的酒店里,有来自湖北、青岛、上海各地的医疗队员,我们会一起在酒店空地上打打羽毛球。羽毛球是一项在疫情中比较安全的运动,两个医护之前隔得比较远,跑动起来还能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南都:疫情结束之后最想做什么?
刘凯:当然是吃火锅啦,不管是老北京火锅,潮汕牛肉锅还是重庆麻辣火锅,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