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全球报道:人类与野生动物应该如何相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14  来源:中新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人类与野生动物应该如何相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如今,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或中间宿主

原标题:人类与野生动物应该如何相处

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如今,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或中间宿主,被认为与蝙蝠或穿山甲等野生动物有关。纵观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全球重大疫情,几乎每一次都与野生动物有关,这进一步倒逼我们反思:人类与野生动物到底如何共存共生?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19年11月16日,在河北省乐亭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大清河鸟类救助站,工作人员放飞一只普通鵟。 新华社发

致命病毒或细菌的野生宿主

人类与病毒或致病细菌之间的斗争,从来不曾停息。

鼠疫是由一种名叫鼠疫杆菌的微生物引起,宿主动物除了老鼠,还有其他的常见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传递鼠疫杆菌的除了这些动物本身,还有寄生在其身上的跳蚤。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鼠疫大流行,发生在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经埃及传至北非、欧洲,夺走近亿条生命,而当时全球的总人口不过才两亿多。第二次鼠疫从14世纪中叶开始,前后300年,欧洲大陆丧失1/3到一半的人口。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最早暴发于我国云南,其后在华南、华北、东北等地区以及欧亚非等国家陆续暴发。

点击进入下一页

生活在贵阳市黔灵山公园内的猕猴光明日报记者 徐谭摄/光明图片

1976年,西非的苏丹和扎伊尔暴发一种可怕的疾病,患者高热、全身出血后很快死亡。科学家在死者体内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并以西非一条美丽的河流埃博拉命名。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人、猿、豪猪、羚羊、猴、果蝠等哺乳动物都有可能遭受感染。科学研究认为,果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

马尔堡病毒是埃博拉病毒的近亲。这种病毒首次出现在1967年的德国,31人感染,7人死亡,感染源追溯到一批从乌干达来的非洲绿猴。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马尔堡病毒疫情,发生在2005年的非洲安哥拉,当时病死率高达90%。目前已知马尔堡病毒有12次暴发,最近一次在2017年的乌干达。

SARS,我们记忆犹新的一场灾难,致死率达11%。SARS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同样都是冠状病毒,起初,有人认为果子狸是病毒宿主,但是经过十几年的追踪研究,科学家在菊头蝠体内检测出SARS病毒的基因残留,认为菊头蝠可能是SARS病毒的真正元凶。

几千年来,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敌人,病毒一直与人类共生相存。病毒时刻威胁着人类,人类也不断发展医学以攻克病毒。如今,鼠疫已经不那么令人谈而色变,主要得益于1908年鼠疫疫苗的问世和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但是,新的病毒仍然层出不穷,一些旧的病毒也以变异的方式卷土重来,我们不得不时刻提防、警惕着。

“潘多拉魔盒”被打开

人类感染的致命病毒或细菌,实际上是其他物种身上的常住居民。例如,蝙蝠身上携带多种病毒,其中光冠状病毒就有数百种;野生蛇携带多种体内寄生虫,人类若感染可致腹膜炎、败血症、心包炎、虹膜炎等病症,严重者会损害多个脏器甚至危及性命;浣熊是狂犬病病毒的自然宿主,体内携带的多种寄生虫会对人类的肠胃等脏器造成损伤;因“表情包”而走红网络的野生土拨鼠,体内也带有鼠疫杆菌等可致肠道、肝脏及大脑损伤的病菌。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人类干预,这些病毒或细菌只在野生动物体内生存。蝙蝠的独特品质之一,就是对病毒的耐受性超过其他哺乳动物。作为唯一会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有着特殊的免疫系统,对此,网络上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表达:“蝙蝠长期发着40度高烧,以一己之力封印了病毒千年,昼伏夜出,努力扮演一个孤独的潘多拉盒子,让病毒与自身达成和平共处的状态。”

然而,作为位于生物链顶层的人类,有时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一己私欲,对野生动物进行侵袭、捕猎,让许多无辜的生灵惨遭荼毒。

在一些人眼里,蝙蝠、老鼠、蛇、穿山甲、猴子等各种野生动物都是可食用的美味。由于人类的滥捕滥食,中华鲟、果子狸、穿山甲等野生动物在很多地区已经濒临灭绝;大鲵(娃娃鱼)、野生海参、野生蛙类、野生鸟类、麂、麝、蛤蚧等物种的种群数量急剧衰减。

人类对动物的侵害,不仅仅表现为口腹之欲。在纪录片《亿万富豪衣柜里的秘密》中,有一双鞋子,全球仅发售十双,估值在2万美金。这双鞋子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9种动物的皮制作而成,除了鸵鸟皮、鳄鱼皮、蛇皮,甚至还有蜥蜴皮、大象皮。奢侈品牌爱马仕一款白色的喜马拉雅鳄鱼铂金包,其完美无瑕的皮革,竟然是从鳄鱼的身上剥下来的。

此外,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森林被砍伐,湿地被挤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人为地侵占和割裂……人类活动增加了野生动物机体中的病毒或致病菌蔓延到人类机体的概率与速度,特别是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更容易发生疫病流行。

可见,是我们人类跨越了与野生动物和平共处的边界,破坏了自然界原本的平衡,打开了疫病传播的“潘多拉魔盒”,使得原本生存在闭环中的病毒或致病菌得以侵入人体,并不断地变异重组,编织出一株株毒性和耐受性更强的病毒或细菌新种,偶然也必然地给人类以惨痛的教训。

不打扰,就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任何野生动物,无论是濒危的还是常见的,在生态系统中都有独特的功能和定位,其他物种无法取代。因此,要从源头上预防新发传染病,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打扰——这也是人类与野生动物相处的最好方式。

不打扰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学会敬畏自然。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道家崇尚“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孔子提倡“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如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功实践,我们必须承认自然的主体价值,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不打扰的内涵,是我们必须学会和谐共生。杜绝不合理的野生动物消费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要减少、杜绝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扰。在很多人看来,山里没有了野生动物,山还是原来的山。而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没有了野生动物,山已经不是原来的山了。一些野生动物的相继灭绝,意味着地球生态系统被破坏,随后,各种自然灾害就会接踵而来。

不打扰的原则,是保持科学合理的距离。就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时,一些地方的野生动物管理站大面积驱赶越冬蝙蝠;有的地方将全村的狗灭杀掉,城市里的流浪猫狗瞬间多了起来……简单粗暴地将罪责转移到其他动物身上,是我们人类的错上加错。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深度思考:人类和野生动物之间到底应该保持什么样的距离?野生动物本来自由生长在自己的领地,如果不是人类的侵扰,病毒或致病菌又如何能够侵犯并危害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呢?

不打扰的根本,是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随着人类的贪欲不断膨胀、攫取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当索取的东西超出自然界的产出时,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人类就将面临失去生存安全的危机。工业文明几百年突飞猛进的高消耗式发展,已经使地球生物圈退化到濒临崩溃的边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生态文明思想理念为统领,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友好共生、和谐共存。

【编辑:郭梦媛】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