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手臂”敏捷挥舞,耀眼的焊花此起彼伏,一台台机器人接力配合,让偌大的车间只需要几位工人巡查指挥。北京现代顺义工厂,早已恢复了往日的繁忙节奏。
早春时节,北京各大重点企业安全有序复产复工,以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昨天,市发改委披露,截至目前,全市各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88.9%。
政策“护航”换来复产提速
不到一分钟就下线一辆车的速度,得益于北京现代生产车间里的自动化水平。仅在车身车间,就有325台机器人。
“我们非常认同一边做好防控、一边复工复产的做法。”北京现代总经理尹梦铉介绍,目前复产率接近100%,各项生产已全面步入正轨,近300家供应商在确保零部件供应。
北京现代在北京、沧州、重庆三地的工厂有1万多名员工。这1万多员工要回到岗位也面临防疫考验。为此,工厂启用了全新的“α生产运营模式”——在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的前提下,两三个工位配置1名员工,降低人员密度、保持安全距离。
威讯联合半导体(北京)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国企业。看到工厂里在疫情期间可以稳定生产,总经理Kazziet Ooi特意给北京点赞。他介绍,该公司90%以上的员工在完成隔离观察后已经返回岗位,产能已恢复90%以上。在这背后,员工隔离宿舍、停车资源紧张、防护物资缺乏等问题都有相关部门助力解决。
北京大小各类企业各有各的需求。“针对企业关注的难点问题,本市先后出台了‘打好阻击战19条’和‘支持中小微企业16条’两个文件,尽可能降低疫情影响。”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19条”注重特事特办、突出便企利民,给出了具体措施;“16条”则精细研究政策创新,精心筛选务实举措,精准聚焦突出行业。
政策密集落地,换来疫情防控有效、复工复产提速。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各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88.9%,比3月2日提高11.1个百分点。
“前中后”指导工程有序复工
京城东北,京沈高铁正从纸上变为现实。按计划,这条高铁年底就将通车,眼下正是关键期,恢复正常施工迫在眉睫。
在京沈高铁起点星火站施工现场,工人们统一佩戴口罩忙着绑扎、焊接钢筋、加固模板。复工一个月来,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姚家园北街框构桥,青年路框构桥、五环路大桥、全封闭式声屏障等13处工点已全部复工。
大量工人上岗,如何保证安全?星火枢纽站前工程所有工人返京均采用点对点包车或自驾形式,人员进场前严格执行居家观察14天。“我们还组织进场施工人员进行新冠病毒检测,累计检测639人,确认均未感染新冠病毒,为接下来的全面施工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施工方中铁六局北京铁建公司负责人说。
目前,本市在施工地达到883个。“2月底市重点工程180个续建项目复工率为39.44%,但到了3月14日,已累计复工136项,复工率75.56%。”市发改委这位负责人介绍,本市紧扣重大项目,加强“前中后”各环节指导,推动市重点工程续建项目有序复工:提前介入,加强对未复工工地的防疫标准宣讲,辅导企业提前做好做足复工准备;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推动工地尽快实现复工;对于已复工工地加强巡查,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
端上“服务包”为企业“补血”
“只用了一个小时,我们就接到电话让来领取口罩。”博世力士乐员工数量多、口罩消耗量大,急缺防护物资。让博世力士乐(北京)液压有限公司中国区工程应用技术总监Depoorter Nicolas没想到的是,这个问题反映给经开区管委会后,问题迅速解决。几天后,他专门送来了感谢信,道出“患难见真情”的心里话。
疫情之中企业按下“复工键”,本身也扛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不少问题。谁来帮他们破解?
记者获悉,为加强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市区两级管家单位指导“服务包”企业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和各项防控措施。防护用品不足,政府部门拿出指南向企业推荐购买渠道,建立起防疫物资需求保障机制,分配13万只口罩等防疫物资;打电话、发问卷,收集上来896项服务需求,挨个明确责任单位开展服务;企业人员密集、防控措施不到位、未落实隔离14天……对于企业反映的复工复产疫情防控重点问题,各区、各部门按照“核实不过夜、整改不过天”的要求快速核查办理。
一个个“服务包”和“政策包”出台惠及各行各业,特别是受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菜店、生鲜超市、便利店等网点设立项目给予房屋租金等支持,支持比例上限由原50%提高至70%;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根据研发投入实际情况,每家可获得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研发费用补助;36家市管企业计划减免租金约9.1亿元,涉及中小微企业2万余家;核准完成952户延期纳税有关事项,税费金额5.85亿元;为1969家旅行社暂退10.75亿元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这些精准扶持政策助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也将为北京完成经济增长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本报记者 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