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马希丰——用行动在移民心窝里“扎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0-16  来源:宁夏新闻网
核心提示:他不富有,却竭尽所能帮助百姓脱贫,全身心推动移民工作;他不硬朗,却拖着患病的身躯奔行不停,山里山外跑前跑后为移民村谋幸福
他不富有,却竭尽所能帮助百姓脱贫,全身心推动移民工作;他不硬朗,却拖着患病的身躯奔行不停,山里山外跑前跑后为移民村谋幸福;他很平凡,却心怀时代责任,勇于去追寻心中最朴素的梦想。他心里头那些个平实而美丽的梦想,如今正在一个个移民村一步步变为现实,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许许多多大山深处的群众住进了新家园,走上了“幸福路”。他的心,属于移民村的群众;他的人,永远奔波在路上。他就是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个人获得者——宁夏同心县扶贫办主任马希丰。
 

他用行动在移民心窝里“扎根”
——记同心县扶贫办主任、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获得者马希丰

宁夏新闻网记者 贺璐璐  杨兆莲
 

  “给朋友们致以最深情的感谢,我是移民和扶贫工作的一个分子,我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是代表大家来领奖,成绩永远属于大家,荣誉也永远属于大家!”10月15日下午,在北京领取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后,马希丰在微信朋友圈深情地写下这段话。

  2009年12月,宁夏新闻网记者专程赶往同心县,去采访以“我是小草”为网名在互联网上真实记录了同心县移民工作,被网络广泛关注的移民干部马希丰。那时的老马,正在为如何让 老百姓迁得出、稳得住而烦心不已,奔波不止;2014年1月,本网记者又去同心县采访,此时的老马,已经在琢磨着为移民区里的老百姓出谋划策、增收致富;2015年10月12日,我们再一次接到采访马希丰的任务,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我们想象过很多见面时的场景,像一次时空穿越,像是一次精神洗礼,这一次在老马身上,又有什么新的故事呢?

  随着楼道里传来的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渐近,我们又见到了老马,距离第一次采访他,已经6年过去了,现年55岁的马希丰,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几岁,岁月带给了他层叠的皱纹和两鬓的斑斑白发,也让他成为移民群众心中的最贴心的人。

  三组数字足以令旱塬铭记

  8年,2.6万户,11万人。

  这三组数字,是对一名移民干部工作兢兢业业的真实写照;这三组数字,足以让这片广袤的旱塬永远记住他的名字。

  2008年,48岁的马希丰担任同心县生态移民工作指挥部移民办主任,一干就是8年, 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从移民办主任,到扶贫办主任,职务名称有变化,但工作性质变化不大。8年来,马希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职责——先后将2.6万户11万人从大山深处搬迁出来,不仅圆了山区群众祖辈梦寐以求走出大山的千古梦想,并通过种枸杞等途径帮移民群众走上致富路,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因为工作扎实,成效显著,他先后荣获自治区敬业奉献模范,全区优秀共产党员,感动宁夏年度人物提名奖等荣誉。

  “移民工作事关千家万户,错综复杂,实施难度很大,作为党员干部要带领移民群众走进希望的田野。”从最初搬迁时80%的骂声,到如今群众100%发自内心的称赞,马希丰对自己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毫不后悔,对于移民村的未来,他更是信心百倍。

  我愿意一生当个“移山人”

  随着采访深入,我注意到,和马希丰聊天,他不愿多谈自己。但和他聊聊移民的事,他就会兴奋起来,话里话外透着对移民村的感情,踏实里透着温暖。

  “只有不愿做的事,没有做不成的事!”这是在2008年,马希丰刚到同心县生态移民工作指挥部任移民办主任时后,做移民搬迁思想工作时说的话。当时,同心县田老庄乡村民张玲,和丈夫奋斗半辈子,刚刚盖了三间新房,然而丈夫却因为一场车祸去世,怎么劝说她都不搬,工作压力重重。但马希丰并没有退缩,从他接手这个工作开始就已经下了决心。

  白天,他深入乡村,走家串户,不厌其烦,推迟置腹的与农民交谈,设身处地的与群众算帐对比,耐心细致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晚上,他思索如何才能解开村民的心结,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

  经过十余趟的说服和不懈努力,张玲的观念惭惭有所转变。“趁着她思想矛盾中,我找人赶紧铲平了她的房子,当时她哭的非常伤心,我转身也流下了辛酸的泪水,因为我明白只有拆了房子,才能把她搬走,不然会撇下她。”马希丰字字诉说着当时的不易。

  搬迁后,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张玲家不仅盖起了5间红砖瓦房,儿子们也先后成家,并购买了铲车和小车,张玲在枸杞园也有了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17000元/年),从当初的后悔搬迁到现在的眉开眼笑,正所谓幸福像花儿一样。

  交谈中,马希丰不停地翻阅着手机,因为这样的移民户,他已记不清有多少了。8年多来,上山下乡,跑废了两辆车,马希丰辛勤的工作和坚守终于有了回报。如今,走进同心,一个个崭新的移民新村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出生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成长和工作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教育文化落后、社会事业落后,是压在贫困地区的‘三座大山’,我愿一生都做一名“移山人”。得知自己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的消息时,马希丰在博客中这样感慨地写道。

        移民群众幸福了我就幸福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就是其党性的灵魂,丢掉了灵魂,就失去了精神依靠,就失去了精神动力。”这是马希丰的工作信念。

  把群众从大山深处搬出来,如何发展村里经济,帮助村民过上好日子,这是马希丰担任同心县扶贫办主任后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每天,他都挨家挨户走访移民,不厌其烦地询问、记录、核对,听取村干部、村民们的意见、想法,查村情,听民意,摸家底。一般情况下,几个月下来,他就能跑遍一个移民村所有的角角落落,掌握全部移民的基本情况及居民住房、收入、就业等第一手资料,引导村民规划移民村的发展新路子。

  光搬出来肯定不行,移民村如何发展?马希丰深入100个贫困村调研,立足村情,及时提出了“观念+生态+产业=富民”的扶贫工作思路,确定了“七大产业促增收,七大工程保脱贫”的精准扶贫“实施图”,带领扶贫办的全体干部职工到贫困村植树、整治环境,开展政策宣传和法制演讲。

  “我有一个长期规划,也是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把大山深处的群众都能够搬迁出来,带领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过上幸福的生活!”马希丰动情地说。

  如今,移民村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多元,道路两边的绿树已是密密麻麻,村里经济开始盘活起来了,移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了,精神面貌也变好了。

  离开宁夏扶贫办的时候,记者问他,您今年已经55岁了,经常因为加班加点、过度疲劳等因素,患上了甲亢、胃病等,导致身体不适,是否该好好休息休息?他笑着反问道:“能吗?”他给我看了他手机里的通话记录,全是惠安村、南安村等移民村的电话,因为只要一天见不到他,村民就觉得异常,都得打电话过来询问他的情况。

  “有没有对当初的执著坚守后悔过?”记者问。

  “做好移民和扶贫的事,难度确实很大,真的挺累”,马希丰说,“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能把大山深处的村民搬出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我挺自豪,也挺幸福。”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