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山西 » 正文

全球资讯:亿元乡村浮沉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08
核心提示:高耸的古建筑牌楼,仿佛可见上张家坟村往日的辉煌。掉落的豪华办公楼顶棚,尽显着昔日“明星”今日的黯淡。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

高耸的古建筑牌楼,仿佛可见上张家坟村往日的辉煌。

掉落的豪华办公楼顶棚,尽显着昔日“明星”今日的黯淡。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过去的“一挥间”中,山西许多山村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但比起左云县上张家坟村来,就显得微不足道。该村在这段时间里,实现了由贫穷到小康,再到富裕的梦想,为众多山村所仰慕。然而,胜地不常,盛筵难在。实现富裕的上张家坟村人还未来得及品味这个梦想,就将迁离故土,到他乡去找寻新的生活……
塞外“明星村”
    左云县城东南约20公里处的上张家坟,是一个两山夹一沟的小村庄,全村100多户人家、300多口人。这里沟壑纵横,群山起伏,土地贫瘠,植被稀疏。改革开放前,村民单靠种地为生,人均收入遇到好年景时也只有五六十元。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进这个小山村,此后几年间,村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一方面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科学种田;另一方面兴办小煤窑,发展多种经营,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成倍增加:1982年,人均纯收入突破千元;1983年上升到2000元;1984年,一跃达到5500元。这年,该村举全部财力建设村办铁路,1986年元旦实现通车,从此该村的煤炭形成了产运销一条龙的格局,为此后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集体富裕了,村民的实惠就有了。1982年,该村破天荒地对全体村民实行退休和“五免费”(免理发、洗澡、文娱活动、医疗、上学费)制度。制度规定,凡65岁以上男性村民、60岁以上女性村民,每月由村集体发给200元生活费,全村25至49岁村民全部参加养老保险。1983年,该村又统一规划、施工,盖起了24套两层楼房,36套三层楼房,让全村人搬进了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的新房。与此同时,上张家坟村村民的饮食结构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主食消费减少,副食消费增加,肉蛋奶成为了日常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
    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左升认为:村民物质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精神层面的富裕,才是本质的富裕。在他的倡导下,上张家坟村先后建起了文化大楼,设置了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广播电视室、科普宣传室,购置了照相机、放像机、录像,并多次举办档次较高、健康向上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活动,以让村民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在此基础上,村干部又联系村里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逐步形成了“人人争做好村民,户户争当好家庭”的良好村风。
    上张家坟村发生的可喜变化,逐渐引起了县、地(市)、省,以至中央领导的注意,自1980年始,各级领导就不断到该村调研、视察。1984年,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该村,称赞该村为“塞上明珠”、“明星村”。1995年,该村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文明村建设示范点”;1999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同年,还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省级文明村”;被山西省委命名为“全省小康第一村”。上张家坟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
老支书之功
    常言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上张家坟村民认为,村集体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全凭村里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而这个班子的班长,就是时任党支部书记左升。
    左升自1959年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后,千方百计为村民谋利益,费尽心思发展村里经济,但受历史条件制约,在1978年前,人均年收入始终没有达到百元。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传到上张家坟,左升认为机会来了,他在支部会上传达了这个精神后对大家说:“我们村地下有煤,挖出来就能换钱,我们不能守着金碗讨饭吃。”当有人提出“煤是国家资源,国家不会允许我们挖”时,左升举起刊登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内容的报纸回答:“这上面说得很清楚,国家允许挖!”
    在他带领下,该村建起了全县第一座年产1.5万吨的小煤矿,并组建了汽车运输队。1986年,又建起了煤炭发运站,把火车开到了上张家坟村,使该村煤炭实现了产运销一条龙。尽管那时的煤炭价格很低,但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使得该村积累下可观的资金。随后几年中,该村又先后建起了3.5万千伏变电站,年产1000吨的活性炭厂,使该村经济飞速发展,到1995年底,该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左升在上张家坟村有崇高的威信,而这个威信来源于他对村民的热爱和贡献。在他的领导下,该村于1993年投资21万元建成了一栋教学楼,并购置了2.5万元的教学设备。同时,从外地高薪聘请教师,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一整套初级教育体系。为鼓励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他还主持制定了免费义务教育和奖学金制度,该村儿童从学前班到高中、大学的一切教育费用,均由村里提供。
    阳高县古城镇赵家村人张林德,1995年时是古城镇卫生院一名普通医生。这年,上张家坟村为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筹建卫生所,向社会招聘医务人员,时年48岁的他被聘用为村医。张林德生长在农家,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他到任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很快赢得了村民的赞许。为留住人才,造福乡亲,在次年召开的村民大会上,左升拍板决定将张林德全家迁入上张家坟村,享受与该村村民一样的待遇。为使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村民共同富裕,早在1986年,全村年总收入5275万元、固定资产2530万元、公共积累1520万元时,富有远见的左升就决定将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稳定在6000元(将来视情况适当调整),把收入的大多数用于公共积累,以扩大再生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个决定下,该村先后扩建了汽车运输队,建起了变电站,火车发煤站、活性炭厂等,成立了以煤炭为基础的企业集团。截至2005年他离任时,该村集体资产总额达1.3亿元,固定资产6700多万元,专项基金30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连续20年保持在6000元以上。
    付出就有回报。左升连续被推选为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先后获得“全国劳模”、“山西省特等劳模”等国家、省、地(市)、县荣誉称号。
新支书传承
    2005年左升已年逾古稀,主动要求辞去村里所有职务,年富力强的左国斌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做了上张家坟村的掌舵人。
    23岁就出任村发煤站站长的左国斌上任后,继承了左升的为人和做事风格,按照老一辈村干部制定的发展战略,他以对家乡火一般的热情,对父老乡亲真挚的情谊,带领上张家坟村人,保持了全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投资3000万元,对一座煤矿进行技改扩建,使原煤产量达到30万吨;投资3600万元,兴建了年产90万吨以上的标准化矿井一座;投资96万元,对村办煤矿发运站进行了扩建,成为大同市定点出口煤基地之一……截至2008年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亿元,总收入4250万元,实现利税73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同前任老支书一样,左国斌也时常把村民的疾苦放在工作的首位。90多岁高龄的杨三女老人,无儿无女,住着集体的两间平房,集体年年为她维修房屋,粉刷墙壁,吃的住的穿的全包了,逢年过节,左国斌还忘不了带着礼品去看望老人。杨奶奶说:“我们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比有儿有女的人还幸福啊!”村民李有财,患脑血栓六七年,病重期间,集体派车送他到医院检查治疗,使老人多次转危为安。一说起左国斌,老人感叹不已:“要是没有国斌这孩子,我这把老骨头早不知哪儿去了。”
    俗话说,财神三殿灶神两殿。上张家坟村对待外来工却一视同仁,对为上张家坟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外来工,他们给予本村村民同样的待遇。60岁的时成焕是一位来自内蒙古的打工者,来上张家坟村30多年了,不但在这里找了老伴,而且收养了一个女孩,建立起美满的家庭。随着年龄的增加,根据他本人的实际情况,村里又为他安排了一个为集体看门的差事,与当地村民享受同样的待遇,把时老汉乐得整天合不拢嘴。2008年,为了整合教育资源,许多村办小学被合并,上张家坟小学也在合并的范围。左国斌得到这一消息后,跑到有关部门,要求将该村学校保留下来。他对有关部门领导说,我们村里的孩子外出念书问题不大,集体免费,可还有外来工的子弟呢,一旦撤了学校,他们上学就会受到影响。
    村民心里有杆秤,是轻是重两分明。说起左国斌,上张家坟村人有说不完的话题,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堆左国斌对他们关怀帮助的事。也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爱戴,在后来的几次支部换届选举中,他几乎每次都是以满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左国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步坚实有力的步伐,因此也获得了不少殊荣:1992年被共青团山西省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授予“新长征突击手”;1994年被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科委授予“优秀青年星火带头人”;1999年,被大同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乡镇企业家”;200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乡镇企业家”;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十五届优秀青年企业家”;被大同市评为“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7月当选为左云县人大常委,同年10月当选为山西省人大代表。
黯淡了星光
    左国斌接任村支书之际,正是国内煤炭价格上扬并快速转入暴涨之时,以煤炭为主的上张家坟经济,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村里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和村民收入均有了大幅的提高。
    然而,月盈易亏,花红易褪。2008年,山西省政府出台新的煤炭政策,关闭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上张家坟投巨资对原有煤矿进行了扩建,并兴建了一口年产近百万吨的新矿井。2010年,省政府又出台新政策,对煤炭资源进行整合,上张家坟的村办煤矿被山西煤炭进出口公司兼并,从此,以煤炭为主的上张家坟经济失去了基本支柱。而此时,煤炭市场走向低迷已露端倪,尽管上张家坟仍参股别的煤矿,努力拓展农林种植,但接下来的几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与过去相比,还是出现了负增长。更为要命的是,偏偏在这个时候,由于对煤炭几十年的无节制开采,上张家坟及周边的几个煤炭村开始出现大面积地裂和塌陷,房倒屋塌的征兆已显现。昔日的明星村黯淡了,富裕村仿佛掉入了无边的深渊。
    今年4月27日,记者沿着蜿蜒的水泥路赶到上张家坟村,看到从东到西1.5公里的卧龙大街干净整洁,两边绿色满坡。村中雄伟华丽的文化活动中心,随山起伏的楼亭、长廊,宽敞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的村民住宅楼,和现代化的通信塔、地面卫星装置仍然相依矗立,依稀折射着昔日“塞上明珠”的余光。
    “唉,都是表面光呀,其实好多房的后面早就开裂了!”一位坐在街边的老人,对正在对着四周拍照的记者说,“村里的年轻人差不多都迁出去了,剩下的也就我们几十个老鬼了。”
    据老人介绍,由于煤炭产业的萎缩和生态环境被破坏,楼荒、地裂、水少、大量的青壮年人去屋空现象困扰着这个昔日的“明星村”,村里所留住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甚至九十多岁的老人。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除本村人和外来打工者及其家属外,还不断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一拨接一拨的参观学习团、慰问团、考察团,300多人的小山村,经常聚集着五六百人,很是热闹。如今,“水没了,地不能种,家畜也不能养;土地塌陷了,老百姓居住出现问题;煤矿被整合了,工作没有了。”过去的“富裕村”“小康村”“明星村”的村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好出外打工,村子渐渐成为了“荒村”。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村荒了,村里的篮球队、文艺队自然也就解散了;学校、戏台也就废弃了……老人感慨从富裕到衰败,“真没想到这么快!”
    事实上,上张家坟村的煤矿被整合后,村集体先后经营了发煤站、投资建设公路和混凝土搅拌厂等,但都难以赢利,而村里每年仍需开支200多万元用于村民福利等,只能“吃老本”。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珍对记者说,村集体也曾想干一些转型项目,但不知道干什么好,“剩下这点钱不敢乱投资,一旦有个闪失,我们真是没法向村民交待。”
期盼着重生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上张家坟村不仅为农村改革做出了表率,也为国家上交了数目不菲的利税,而政府也没忘记这个昔日的“明星村”。去年,左云县决定对全县采煤沉陷区进行治理,专门在县城东南划出21亩的土地新建高楼,以用于对该村的搬迁安置。目前,前期工程已经开工,上张家坟村民有望在明年年底前全部入住。
    张副书记对记者说,依仗上张家坟30多年留下的积累,他们对举村搬迁没有多少顾虑,但问题是“搬迁以后怎么办?”几百人整体搬迁“进城”将面临就业、教育和社会事业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这些靠挖煤致富的资源型村落,眼下正走在急剧衰退的路上,如何维持村民现有的福利,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又一个现实问题。”
    大同市政府退休干部张杨是位业余作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多次到上张家坟采风,对该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记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张家坟村今天的窘况,就是现在山西许多农村的一个缩影,之所以落到这步田地,除了市场、政策影响外,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没有走出大山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引进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也是重要原因。”
    “左云是山西的一个煤炭生产大县,几十年来的开采,造成的采空塌陷区面积很大,需要搬迁治理的村庄很多,上张家坟村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村。这个村从1978年到今天38年的历史让我坚信,搬迁后的上张家坟村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会得到重生,一定会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未来!”
编后语
    上世纪90年代,一批富有“山西特色”的亿元村闪亮而出:阳城县的皇城村、汾阳市的贾家庄村、古交市的雁门村、娄烦县的顺道村……当然,也包括本文花重笔墨报道的左云县的上张家坟村,它们虽然位于三晋大地的不同区域,但大都依托煤炭资源的先天优势,以煤炭工业经济为基础,辐射其它或相关或不大相关的行业企业,也都有着自己精明强干的经济领头人,创造出了各自的经济奇迹。一时间,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羡煞众人。但是,时光荏苒,这其中,有些明星村星光依旧,比如皇城村、比如贾家庄村,前者在张家胜的带领下顺利地实现了由以煤炭开采向旅游接待的经济基础的转型,后者则出了贾樟柯这样的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标志性人物,继而能够独树一帜地完成建设世界影视基地这样的大融资、大招商的手笔。
    毫无疑问,每个地方在后煤炭时代新经济核心的确立需要因地制宜地找准定位,也需要具备创新经济运营能力的企业家来引领转型的软着陆。像上张家坟村这样煤炭经济时代的明星村的星光黯淡,是我省多数资源依赖型乡村经济体共同面对的疑问。我们期待着,这些地方在村干部的选拔上,能够更加不拘泥于教条;在转型思路上,能够更加多元化;在转型模式上,能够出现产业链更加有机连接的现象。如是,昔日的明星村才可能星光继续灿烂,也才可能会有更多的乡村经济体成为后起之秀、崭露头角。

本报记者 王正炜 文/图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