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兰洁)圆明园万方安和、紫碧山房、廓然大公等86处地上可见遗存将进行清理整修,并有望逐步对公众开放展示。记者今天从圆明园管理处获悉,圆明园地上可见遗存的普查整修工作已于近日启动,本周末,标志性景观大水法等西洋楼遗址区即将完成栈道铺设,率先实现对遗址及石构建的保护。
记者在西洋楼遗址区看到,在大水法和观水法中间的区域已经全部铺设了木制栈道,中间为钢制的网状平面,游人可透过平面看到遗址的原始地面。“以前游人都是直接踩在遗址的石构件上游览,不利于文物保护,铺设木制栈道后,既便于游人观赏,又可以避免对遗址地面的破坏。”圆明园工作人员表示,为了保护遗址,在栈道建设时,还特意在钢结构的地基下垫上了厚厚的保护层。
大水法栈道竣工之后,公园将在专家的指导下对万方安和、紫碧山房、廓然大公等遗址进行保护性清理修整。其中,万方安和是圆明园乾隆四十景之一,曾是一处以“卍”字轩为主体的风景园林。10多年前公园对这里考古时,发现在一片荒草中露出了“卍”字建筑基址。“当时为了保护文物,公园用一尺多高的新砖覆盖了原基址。”该负责人介绍,但愈渐茁壮的小树竟成了“祸害”,其发达的根系扎入土壤,逐渐毁坏了原有的青砖。紫碧山房、廓然大公等遗址也遭遇杂树荒草地“侵蚀”。
圆明园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自1976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建立以来,经过40年的逐步抢救,园内5000多亩已实现对社会开放,但仍没有完成全面整治,有些文物遗存仍埋没于杂草丛中。目前已对地上86处可见遗存完成了统计造册。其中包括大水法、万方安和、杏花春馆、上下天光等建筑遗址56处;文渊阁、紫碧山房、廓然大公、桃花洞、狮子林等叠石遗址21处;舍卫城城墙、海晏堂等夯土遗址9处。同时,对1860年未被烧毁的正觉寺内的古树进行了树龄检测,证实有27棵古树见证了当年的浩劫。
“这些地上遗存是圆明园的宝贝”,该负责人介绍,现在计划通过绿化清理、抢险保护、立项修复等方式,并配以更为详尽的牌示、沙盘等,让沉睡上百年的文物“醒过来”。
此外,公园也开始了对地下遗址的勘探,目前已完成20%。通过多种手段对线法画、藻园、月地云居、日天琳宇、西峰秀色等98处遗址及道路位置、布局、规模进行考古。“我们打算考古一处、展示一处,为实现全园展示,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圆明园还计划成立档案馆,为其山形水系设置档案。由于公园原始档案很少,计划派人员到故宫、国博等处,收集所有关于圆明园的记载,便于今后研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