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全球资讯:“求变创新” 中国科研和学术缺乏创造精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02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尽管“求变创新”是许多高校的校训口号,但中国科研和学术缺乏创造精神一直广受诟病。其实,并不是说中国的科技人员天然缺乏创造

尽管“求变创新”是许多高校的校训口号,但中国科研和学术缺乏创造精神一直广受诟病。其实,并不是说中国的科技人员天然缺乏创造力,而是我们首先应该有一个宽松、灵活的体制机制给予创新的空间。

李克强总理的一句话,被科技人员的掌声连续三次打断。这一场景,发生在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第二次全体会议上。

他谈到科技创新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来激活,科技成果不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管出来的,引发会场四千多名两院院士和科技工作者代表共鸣,讲话被掌声数次打断。

基于特定的政情、国情,仅仅看掌声次数和热烈程度,似乎并不能说明什么。很简单,在当下的语境中,即便是一次规格并不很高、参会人员也不很多的地方性会议,不也一样是“掌声如潮”、“欢声雷动”?更有甚者,据知情人士披露,一些地方不仅在领导的讲话稿中标明“此处有掌声”,甚至还安排专门人员“领掌”。至于有领导在念稿时将“掌声”也一并读了出来的笑话,也不少。

真正反映掌声“成色”,或者说价值的,仍在于领导讲话的内容。讲了什么、有哪些实质性的表态、这些话语传递出怎样的施政思路、对于经济社会又会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这才是要旨所在。易言之,我们观察一次会议的气氛,不仅要看到热烈、高频的掌声,更要看到隐伏于掌声背后的焦点、热点、痛点。惟其触碰到这个社会普遍的关切,才可能产生共鸣、形成氛围、蔚成气场。

那么,总理究竟讲了些什么,能够赢得理智的科研工作者连连鼓掌?

总理说,一流的科研机构、一流的高校、一流的科技成果,从不是靠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管理管出来的(掌声);总理说,要精简程序、简化手续,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表格中解放出来(掌声);总理说,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国内相关经验,提高间接费用和人头费用比例(掌声);总理说,要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效益分享比例,让他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合理合法的富起来(掌声);总理说,我们今天在这里讲了,讲了就必须做,而且一定要做到……

细心的人会发现,总理在讲话中谈到的问题,均切中时弊,直指长期困扰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性症结。无论是过度的行政化管制,还是漫长的决策过程,以及繁冗的办事程序,均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乃至扼杀了创新的涌流,从而导致科研人员身陷一地鸡毛,本应该用在科研上的时间也要被迫分心。

这其中,仅仅一个经费报销问题,就逼得研究人员上下求索,斯文尽失。更不要说种种限制性的条条框框,把人完全困在彀中,难以自由呼吸、体面生活、专心向学,还谈什么科技创新?这也是为什么总理一谈及推进科技创新中的“放管服”,就引来掌声雷动的深层背景。因为,对于众多胸藏锦绣的科技人员而言,总理不仅指出了问题,也开出了“药方”,给出了解决之道。

尽管“求变创新”是许多高校的校训口号,但中国科研和学术缺乏创造精神一直广受诟病。其实,并不是说中国的科技人员天然缺乏创造力,而是我们首先应该有一个宽松、灵活的体制机制,吸引、刺激、鼓励创新精神的蓬勃迸发。事实上,越是宽容多的地方,越是容易出人才、出成果。此前有屠呦呦,眼下有韩春雨,他们都做出了丝毫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科研人员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放管服”。

而若是希望有许许多多的屠呦呦、韩春雨涌现,路径仍在于尽快改革当下业已僵化的科技体制机制,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宽松、多一点放手,同样,也应少些梗阻、少些管制、少些繁复。

科技大会的掌声刚落,李克强总理主持的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就科技创新做出了几项明确规定。比如,简化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将直接费用中多数科目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年度剩余资金可结转下年使用,最终结余资金可按规定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再如,大幅提高人员费比例。用于人员激励的支出占间接费用比例从原来最高5%提高到20%。对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又如,差旅会议管理不可简单比照机关和公务员;落实和研究完善股权激励政策。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好政策而非空谈。

创新的路径在哪里?就在这些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有针对性的政策中。而这样的政策,理应有更热烈的掌声。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