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总是把中国的民族主义和其外交政策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外交政策是受民族主义所驱动。这方面的文献也越来越多,给人的印象好像是中国人有多么排外、多么厌恶西方或者其他国家。在亚洲,日本更是把中日关系的恶化,归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所推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
的确,受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影响,中国政府推行了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以确立年轻一代的国家认同。当时领导人的判断是,年轻人之所以推动和参与激进政治运动,是因为过分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教育运动通过不同形式延伸至今。近年来,电视上尽是无穷的抗日战争的片子。
但很难说这种爱国主义教育运动是成功的。就拿中国对日本的认同来说,这些年来,中国人不远千里到日本购买马桶盖、电饭锅、感冒药、安全套等等日本商品,疯狂程度令各国惊讶。对欧美国家的商品也如此。这里并不是说买日本商品或者到日本购物,就等于不爱国了。现在的中国人有能力把对一个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对这个国家的产品认同分离开来。吃麦当劳和看好莱坞大片不见得是爱美国,穿戴欧洲名牌也不见得是爱欧洲。实际上,如果爱国主义不能超越“不买日货、买国货”的初级阶段,就会是贫穷的爱国主义。不过,在东亚的环境里,人们的购物行为也确实能够反映出有关爱国主义的一些问题:在韩国很少看到日本车,人们都是以买国货为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