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全球关注:“官员财产公开”第一人:“最该站出来说话的,就是体制内的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22  来源:凤凰网

中央怎么看?中央纪委副书记吴玉良曾表示,官员财产公开,目前有两个方面的条件是欠缺的:“一个是社会诚信体系,第二个是信息统计的体系,没有两个体系的建立,这项制度实施起来是很难的。我报的数字你又不相信,有关部门没有办法查询和统计,这项制度很难在实践当中发挥它的作用。”他多次强调,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要“水到渠成”。

“这基本代表了官方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吴玉良的个人意见,”一位对中央纪委非常熟悉的人士称。

对这个官方表态,范松青毫不客气地说“都是借口”。

“我们有点过分强调客观原因,过分追求完美圆满,好像什么事情必须要等到十拿九稳以后,水到渠成以后才去公开,才去做,要不然就不做。如果是按照这种观点,哪有小平同志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固然财产公开要有一定的条件,比如说统计数字、诚信体系,但是诚信体系我们几十年都没有建立好,甚至越来越差,你总不能等到猴年马月。我们要在公开中来推进诚信体系。”

“当务之急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要尽快推进,至于在公开中说统计数据不真实,你可以通过媒体监督,比如说你公开了张三李四,他说他住一套房子,老百姓都知道这个人怎么才一套房子,他自然就要向媒体投诉,自然就要向纪委机关投诉。”

曾在纪委工作十年的范松青,也明白纪委的难处:“不是纪委不想公开,他们也没有办法,所以只有找出各种理由来推卸搪塞。”

实际上,目前广州的官员有较为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一位在去年升任副处级的公务员称,申报房产时连房产证号码都要填,价值数百元的股票、稿费都要列明。

但范松青认为,内部申报与对外公开,还是有本质不同。“这种申报,只有纪委或组织部掌握,连本单位的领导都不知道。那么多干部,纪委也没有时间去细查。他就是放在那里作资料,某一天要查某个领导贪污案件的时候,就把申报调出来。” 因此,他觉得这只是“表面文章”。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范松青很是感念他的前领导——曾任广州市纪委书记、广州市政协主席的朱振中。

朱振中也因“敢放炮”登上过各大媒体封面。2010年3月,朱振中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短短8分钟发言,获得11次全场掌声。他呼吁“讲真话、反对形式主义”,狠批官场上“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歪风”,导致“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

范松青说,朱振中那次讲话,稿子最早是他起草的。“会前朱主席找我商量,稿子怎么写,我按照他的思路起草了初稿,后来他自己也作了修改。”

朱振中2001-2005年任广州市纪委书记,范松青就曾给他写稿,很得朱振中赏识。后来朱振中任广州市政协主席,就把范松青也拉了过去。

不过,即使是在气氛相对宽松的政协,反对范松青的声音并不少,明里暗里都有。民主生活会上,有人当面批评他“不讲政治,不跟中央保持一致”;有人指责他“不务正业”,你搞你的政协工作,谈什么反腐?也有人讥笑说:“你写书,有没有利用公家的打印机复印机?有没有利用公家的笔墨纸张?”对这种指责,他觉得自己笨嘴拙舌,无言以对。

在政协工作多年,每到午餐时间,别人都是三三两两勾肩搭背去吃饭,范松青总是形单影只,自己去食堂打饭,带回办公室吃。

“他是个好人,只是有点不近人情,”有政协工作人员如此形容他。同事们说他是“无害”的,只是“迂腐”。“比如你之前帮过他不少忙,但某件事他认为你做错了,就一点情面都不留,”他之前的同事说。

“他现在退休了,就更没什么顾虑了,”说起老范,政协工作人员都是捂嘴会心一笑。

自从呼吁财产公开,范松青在每年两会上都被媒体“围攻”。图片来自新快报。

谈起“顾虑”,范松青觉得是很显然的事情:“我是公务员,又是领导干部,特别在目前要向党中央看齐、不能妄议中央的情况下,如果发表一些观点,肯定是为上面所不容的。”

也许他最有“顾虑”的时候是2015年。那时政协打算在退休前给他“提半级”,从副厅(局)提为正厅(局),要公示,那一年他就很“乖”,也打电话请记者们“理解”。

但他也只忍了一年。到退休前,他又交了最后一份提案,向“官员不作为”开炮,声称要做“不在位的政协委员”。

他觉得自己是个幸运者,所以有责任。

“我们五十年代出生的这代人,出生不久就挨饿,上学不久就停课,毕业不久就下放,结婚不久就只生一个,改革不久就没工作,”这一代人中大部分都成了社会底层——下岗工人、农民——他的运气已经算很好。

“很多人对我说,包括我的家人,共产党给你这么多利益好处,你还说共产党这个不是那个不是,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

他知道,现在流行的是: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

“所以我也感到有时候内心很矛盾也很无奈,难道我们提出一些批评意见,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分歧,向党建言献策,那就是砸党的锅吗?就不能把它当成正能量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吗?让你们说话,天也塌不下来呀。”

他想不通。

再出书,这次为“改革”鼓与呼

三年后,一个细雨靡靡的上午,当范松青坐在广州星海音乐厅旁的咖啡厅,最让他感怀的往事,不是三年前成为“晒家产”的最高级别官员;而是1980年,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

那时他才25岁。刚刚当完兵,考入湖南师范学院,就发生了数千人参与的学运。

“那时允许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在湖南师院的校园里搞得轰轰烈烈,整个校园的走廊上全是大字报……这个事,过去都是禁区,不准报道,至今三十多年,没有在任何媒体公开报道过。”

当时学校里有两个最著名的学生,站出来参加直选人大代表,一个叫梁恒,一个叫陶森。

“他们在几千人的场合,发表竞选纲领,说话毫无顾忌,官方自然不是很高兴,但那时思想还比较解放。那时北京师范学院的刘源,刘少奇的儿子,也站出来毛遂自荐,竞选北京某区的人大代表。他也发表了竞选演说,以自己家庭的悲剧来警示大家,说要争取民主。现在网上还能找到刘源的演说。”

但在范松青眼里,论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这些事情都比不上湖南师范学院的学运。

学生拥护的梁恒、陶森,与官方“指定”的代表,形成尖锐对立。事情激化后,上千学生大晚上跑到院办公室去质问院长。而院方认为学生的行为“没有党的领导,无组织无纪律”,不理不睬,拂袖而去。学生情绪更为激愤,竟有两三千学生连夜到省委去请愿。“浩浩荡荡,呼喊着口号,唱着国歌,一路游行示威,”范松青回忆,但省委也是简单做了下工作,说“你们先回去我们慢慢解决”,就把学生打发了。

“后来省里来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学院没有错,领导没有错,你们不要乱来,”回忆往事,范松青并不讳言自己当时的角色,“我是我们七八级政治系一班的党支部书记,自然就站在官方的立场,就是对另一方面的同学去做思想工作。当时作为支部书记,我要了解情况,要配合上面,所以我都把这些记录下来。”

范松青告诉凤凰网(凤凰网【严肃新闻】微信公号ID:Serious-News),他要把当年这些事,写到他的新书——《我为改革鼓与呼》中去,列入“政治民主”专章。

“民主首先是人的一种权利,是客观存在的。其次,民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要人去争取它。湖南师院1980年争取民主,这是学生的一种大胆实践,尽管最后可以说是失败的,但也对我们今天争取民主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我为改革鼓与呼》是范松青的第三套书。前两套分别是:《我为人民鼓与呼》、《我为反腐鼓与呼》。

“我这些书,从头到尾,从每一个字的编辑、校对,全是自己一肩挑,”他的书,都是自产、自编、自销。他选择找香港出版社,自费出书。

“国内的出版要改革,手续太繁琐,费用太高,一般的作者承受不起,”他说,“我交给国内出版社,半年多没有任何音信。即使有音信,编辑、审查又得半年多,这个时间我耽误不起,”范松青说,国内出版的费用大概要三万元左右,而香港只要两三千,“少了一个零,”他竖起一个手指,微笑在脸上蔓延开来。

他说,香港出版社可以提供国际书号,但所有编辑校对都要自己来,他觉得这样文责自负也很好。  

所以这些书也不可能在国内书店公开销售,读者只能直接找他买。

“我的书,基本上都是亏本,如果是有朋友帮忙买一点还好一点,顶多都是送人,”他有点不好意思。

他说,也有人提出说要“赞助”他的书,“但我作为曾经的政协工作人员,本人又是写反腐败的,深知这里面的深浅轻重,所以我不敢接受人家的好心与赞助。”他说,上一本书《我为反腐鼓与呼》印了2000册,花了他十多万。

“我的书呢,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他说,社会上反响不小,广州大学还专门为他的书开了座谈会,各大媒体都有报道,“但很遗憾,纪检系统、纪委本身,搞反腐的这些单位,就不怎么重视,”他讪讪地笑。

《我为反腐鼓与呼》,他特地送了一本给广东省纪委宣传部部长梅河清,一本给广州市纪委书记王晓玲。结果如泥牛入海,再没有任何回音。

(凤凰网:孙莹)

(凤凰网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