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媒体报道,该摆什么样的姿势
一条其实并不怎么吸引眼球的新闻,愣是被蜂拥而至的“水军”跟帖顶上了热搜榜,这应该就叫弄巧成拙吧。日前,澎湃新闻刊发报道,指“中铁十一局湖北修隧道弃渣数十万方,成防汛隐患威胁两千多人”,报道刊出后不久,新闻报道下方的跟帖区旋即被正面评论占领,数以万计的网友评论近乎一边倒地批评记者报道不实。
据央广新闻记者拿到的一张疑似中铁十一局通过微信下发的通知,内容为“对新闻报道分配跟帖任务”,并注明是“根据集团公司要求”,号召员工“找到文字的漏洞,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评论,对媒体记者片面、不实报道予以谴责和批判,维护企业形象”,并给出了“我们是按设计施工的”等三个跟帖方向。中铁十一局宣传部门负责人高某回应央广新闻称,“参与宜巴高速施工的员工,看到新闻报道,觉得有失实之处。网络是大家表达自己观点的场所”。
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下算是足够清晰了。媒体刊发涉事企业批评报道,企业先是回应表示“这一次的整改,将以各方满意为最终目的”,随后便出现企业布置员工在报道下方密集回帖的情况,更多微信截图显示,中铁十一局还对各单位的回帖数量做了要求,并要求对回帖进行截图上报。正如涉事企业所称,“网络是大家表达自己观点的场所”,什么样的观点都有在平台上公开、公平交流的机会,但像中铁十一局这种给出跟帖方向的刷屏安排,似乎不太像是“大家表达自己观点”这么简单。翻几页这则新闻下面的跟帖,真的出现了大量网传微信截图显示的“我们是按设计施工的”等指定跟帖论据。
回到媒体报道披露的事情本身,2014年底,“宜巴高速”通车,但从高速公路施工开始,沿途村民和企业一直反映,工程堆放的废渣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巴东县当地行政管理部门也多次因为废渣堆放问题,连续发文要求整改。2015年初央广新闻披露,中铁十一局便回应将对发现问题进行整改,2016年8月澎湃新闻再曝光,问题其实还是老问题。从2011年至今,巴东地方政府对中铁十一局这种不规范的弃渣方式“下达整改通知不少于10次”,按照中铁十一局方面的说法,是工程勘探设计疏漏才导致“设计的就是就地弃渣”的结果,而该公司的弥补措施则是赔付和修建排洪渠,此次曝光的问题,只是因为“洪水太大”导致排洪渠冲毁。
中铁十一局称废渣场的工程已得到验收,巴东县政府坚持认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地方政府与央企之间的这场“对话”从一开始就显得不那么对等,要不然也不会出现政府主管部门连发十几道整改通知,却依然无法阻止“重大安全隐患”继续堆积的事实。尤其要注意的是,整改通知的下发时间,几乎与工程建设进度同步,眼睁睁地看着隐患积累,政府执法部门却无能为力。再大的工程,级别再高的工程施工方,也得接受地方主管部门的监管,工程完工却留下一个烂摊子给地方政府与所在地的居民、企业,显得相当不负责任。
面对一条批评报道,企业的公关应急也是常见步骤,但如何应急却很能看出一家企业的做派,尤其中铁十一局还是家大型央企。媒体报道揭示问题,企业既然有话要说,就该召开新闻发布会正面回应媒体所指。退一万步讲,媒体报道即便涉嫌侵权,企业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维护自身权益。如果真的参与施工的员工对媒体报道中的内容有不同意见,零散网民表达与“水军”刷屏之间也有非常大的差别。三条跟帖指引,一是推给设计勘探方,二是推给天灾,第三步才用“正在整改”搪塞。节约雇佣营利性“水军”的成本,给员工下令一起回帖“把水搅混”,这样的危机应对方式,不仅姿势很low,而且难免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