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费,乃大势所趋,也永远不会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午餐”。听其言,也要观其行,擦亮眼睛看看有没有“一分钱一分货”,服务是否对得起公众的信任。
“微信收费”的消息刚出来时,公众迫切发问:下一个会是谁?如今,同被白领们习惯的“免费午餐”支付宝,也宣布自2016年10月12日起,将对个人用户超出免费额度的提现收取0.1%的服务费,成为了又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在评判微信时,曾肯定收费并不意外,既要治治消费者的幼稚病,也要敦促企业提高服务质量。今天,我们的态度一如既往。
首先,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费,乃大势所趋,也永远不会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午餐”。我们习惯转账、支付的便捷,习惯转账、支付的免费,甚至还可以存入理财产品,有一些额外收入。那么,这些习惯真的没有对价么,支持这些服务的企业靠什么盈利呢?显然,单纯的广告与推广难以持久,创新与升级更呼唤适度的当期回报。不收钱,只是一时的幻觉。
这一点,支付宝官方也坦承,收费原因是“综合经营成本上升较快”,调整提现规则是为了减轻部分成本压力。
这在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一定程度上属于必然,也是无奈的选择。不仅互联网企业,就连传统的基金公司都开始涉猎相关产品了,同质化竞争在释放市场红利的同时,也让企业之间的“弦”绷得越来越紧,再拼“免费”“低成本”,行不通了。
“低成本”与“差异化”,一般被认为是企业竞争策略的两大主流选择。前者往往出现在产业形成初期的“混战”状态,大家彼此实力差不多,主要依靠低价、“免费”来吸引消费者,划定市场份额与地盘。而产业进入全盛期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之间厮杀成本也较高,这时候再“血拼”就不聪明了。适度收取费用弥补亏损,同时用力创新、扩大再生产,才是符合产业规律的选择。微信、支付宝等至少迈对了这一步。
知易行难,“差异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道理很简单,不拿出十分的诚意,谁愿意买单?如果有更好更优质的选择,谁不愿意改换门庭?对此,支付宝的态度倒是值得称赞,他们明确,收费并不意味着从此将赚钱作为唯一目的,而是将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个人用户每人累计享有2万元基础免费提现额度”,同时余额宝与其他日常支付并未改变。听其言,也要观其行,擦亮眼睛看看有没有“一分钱一分货”,服务是否对得起公众的信任;说得天花乱坠、干得一塌糊涂的企业,这些年我们见的不少,吃的亏也不少。
再往后,能不能真正做到“支付宝,知托付”的承诺,我们仍须拭目以待。正如专家所言,只要互联网产业保持在公平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价格一定会趋于合理。这种“合理”的压力,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利好;而对企业来说,竞争成败关键便在于能否超出这一“合理”的区间,赢得市场、利润与消费者。长期来看,企业成败离不开价格优势,更离不开创新与真诚。少些“套路”,多几分尊重消费者、真心从用户需要出发的创新提升,商海搏击才能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