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观点
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和一连串亚细安首脑会议结束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峰会举行之前,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同上演了《巴黎议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的政治秀,提前给峰会盖上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个章。总的来说,中国的柔软姿态很醒目,会后的中国外交也格外受瞩目。最大的焦点就是对南中国海问题的应对。
中国下铁心决定无视遭到惨败的7月南中国海案仲裁裁决,日本对此有不少不安。但是,中国不仅仅是无视裁决,还派遣公务船出没在黄岩岛附近海域,煽动相关国家的不安情绪。中国采取如是应对方式,无非是出于以下几个判断。第一,无视判决带来的不利不大;第二,和直接有关的国家进行双边谈判不仅可能,其本身还能带来好处;第三,不少国家支持中国。
代表中国参加东亚峰会的李克强总理9月8日说:“过去十多年南中国海地区保持和平稳定。”这句和国际社会认识大相径庭的发言,反而给中国增加了“异质大国”的印象。
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给人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在外交方面看这个成果时,可以说中国全力以赴和周边国家保持良好关系,维护国际环境的稳定和平,对保证发展经济这个国家目标给予了极大的贡献。六四天安门事件的黑暗历史从人们的脑里消失,也是归功于“韬光养晦”所象征的和谐外交政策。可是,自2006年左右起,中国领导人逐渐开始往强硬路线上打方向盘。进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和化解雷曼危机使其影响最小化,给了受害意识强烈的共产党领导层极大的自信。
在2013年10月举行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了“亲、诚、惠、容”的理念。这显示了中国最高领导人认识到,中国和周边国家构筑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可是在俯瞰地球仪时,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方针并没有得到实践。和两位领导人的发言和认识相反,中国外交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却集中在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
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国外交为“根据地型外交”。根据地战略曾经是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了新中国。在笔者看来,中国将这个战略也用在了当今外交上。那就是中国以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为后盾,在世界各地设立“中国和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地区论坛”型根据地。比如,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等即是。而且,依据在世界各地构筑的根据地,来包围以美国为中心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逼迫其接受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用这个框架来看,中国的周边地区在其外交战略上,竟是一个最脆弱的部分。第一,中国和亚细安的关系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有摩擦。第二,南亚和大洋洲没有这样的论坛。当然,笔者并不是想说,因为不存在论坛,中国和这些地区的国家关系不好,也不是将过错推给中国。只是,妨碍在该地区成立由中国主导的论坛的部分原因,也在于中国的行为本身,就此中国应该加以反思。
中国国内外很多人都期待中国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我们期待的未来中国,并不是依靠糖块(经济援助)和皮鞭(军事威胁),而是受世界尊敬和仰慕的中国。能包容和摄取美国信奉的自由贸易、民主主义、重视人权的价值观,并使其升华的新型国家。笔者深信,这样的国家才是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开幕前的演讲中,提及的“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的国家。
而且,到底是否是“有益补充和完善”,不应由自己判断,而是由世界各国,尤其应由中国的周边国家来判断。中国欲实现的目标即“负责任大国”就该是这样的国家;而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保证人民的幸福。
中国主动提出目标,期望来年年中达成“行为准则”框架。中国在这一问题上能否得到亚细安所有国家的衷心合作和同意,能否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实在令人拭目以待。
作者是静冈县立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