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7近日播出《兵者王刚》(王刚,现任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支队长,上校警衔,曾30多次参加重大反恐战斗和临时任务,多次立功,2015年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反恐维稳先进个人”),节目披露了新疆武警2015年歼灭一伙暴恐团伙的细节。
据天山网2015年11月20日报道,新疆警方披露,经过56天连续顽强作战,新疆打掉一境外极端组织直接指挥的暴恐团伙,除1人投降自首外,其余28名暴徒被全部歼灭。
2015年9月18日凌晨5时许,一伙暴徒袭击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海拔2600多米一山区偏远煤矿,并设伏袭击前往处置的民警,造成11名各族无辜群众死亡、18人受伤,3名民警、2名协警牺牲,暴徒逃窜深山负隅顽抗。
每天有上万名各族群众自发参与围堵搜捕暴徒。
自治区立即组织公安、武警和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在1300多平方公里山区范围内开展围捕,参战人员克服山陡沟深、林多路险、天寒地冻、空气稀薄等重重困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搜捕与围堵相结合、空中与地面相结合、专业力量和人民战争相结合,连续作战。当地各族群众自发投入战斗,在关键时刻提供重要线索,每天上万名各族群众参与围堵搜捕,形成了天罗地网。
2015年10月28日,公安、武警围剿部分暴徒现场。
11月12日,公安武警围捕残余暴徒现场,暴徒被全部歼灭。
其间,经过数次围歼战斗,击毙部分暴徒。在我强大攻势下,1名暴徒走投无路投降自首,11月12日剩余暴徒被全部击毙。
人物纪实:追捕
■中国军网记者孙伟帅
铁汉王刚心甘情愿奉献在南疆反恐维稳一线,无怨无悔,立志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决定了他的选择,指向了他的归宿。——梭罗《瓦尔登湖》
在看见这段视频前,我心中最浪漫的表白都在电影里——《泰坦尼克号》里的“You jump,I jump”,《海角七号》里的“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半生缘》里的“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以及《大话西游》里的“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总之就是浪漫!
这段视频里,表白的男人面色黑红,一看就知道是常年风吹日晒所致;发型一点也不酷,因为总戴着帽子,头发被压得有点趴;唯有一身帅气的迷彩,怎么看也觉得有点旧。
完全没有一点主角光环。
男人被问到战斗结束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
他微微低了一下头,在抬起头的瞬间,边笑边说:“给人家打了个电话,免得人家担心嘛!”
说话时,男人的笑容腼腆,甚至是羞涩,语气里满是温柔与爱意。尤其是,他居然说给“人家”打个电话。人家——一个有些撒娇、有些甜腻的称呼,这是热恋中的情侣才会使用的称谓。
一瞬间,电影里的浪漫表白,都被这一句无比接地气的“撒娇”和那男人憨厚腼腆的笑容给秒杀了。
说这话的男人,不是20岁血气方刚、正在热恋的小伙子,而是一名已过不惑之年、刚刚经历了生死的边防军人——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支队长,王刚。
王刚口中的“人家”,是他的妻子。他知道,自己长达56天的“失联”,一定让妻子担心得整夜难以入眠。打个电话,让她听见自己的声音,是治疗她失眠最好的药。
带兵人就要时刻冲在第一个,你的形象就是党员的形象。李鹏摄
一、“我有事,不要等我回家吃饭”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王刚又一次消失在妻子的视线中。
这不是王刚第一次突然“失联”。但“失联”这么长时间,还是头一回——是他们结婚13年以来的头一回,也是王刚入伍25年来的头一回。
那一天,王刚走得很匆忙——“我有事,不要等我回家吃饭”。
那天是2015年秋季的一天,一伙暴恐分子在制造了一起恐怖袭击后,抢夺了枪支弹药,逃进茫茫天山。
秋日的天山,秋风像是一把强力的扫帚,卷起尘土,卷起小石子,有时还会找来雨雪给自己助威。没有市区内的色彩分明、赏心悦目,满眼尽是风沙与荒凉。行走其间,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绝望的情绪。
妻子心里不踏实。看着一天天渐凉的天气,想着那天上班时,王刚穿的还是件单衣。
其实,真实的、残酷的条件,远远超过了妻子的想象。
追捕工作从未停止。
王刚带着队员穿梭在茫茫天山腹地。但是偌大的天山,要找数十个暴恐分子,犹如大海捞针。
时间一天天推移,王刚眼看着队员因为长时间缺乏营养,嘴角打起了火泡。在他的眼里,这些20多岁的小战士还都是孩子,如今,他们都成为人民最安全的依靠。想着出发时,队员的争先恐后、自告奋勇,王刚心疼不已。
一天,在寒风中搜捕的王刚,碰到了同样在追捕暴恐分子的友邻单位。战友给了王刚一根胡萝卜。王刚用手上下搓了搓胡萝卜,然后掰成四节,分给了队伍里年纪最小、入伍时间最短的四名战士。四个新战士手里捏着小截儿的胡萝卜,怎么也下不去嘴。嘴上起泡的何止他们?支队长王刚也一样呀!这么多天,王刚跟着他们一起爬陡坡、趟冰河,永远都走在队伍前面。他们休息,王刚就到附近继续勘查,两幅随身揣着的军用地图,被他标记得满满当当。“支队长,你吃吧!”
“我身体比你们好,你们赶紧吃,后边的任务还很艰巨。”王刚的话,像是儿时父母撒的谎,一块又一块的肉夹到你碗里,告诉你,他不爱吃。
“支队长当时就像是在下命令。”跟随搜捕分队行动的班长王永强,忘不了王刚当时的语气,更忘不了他看着战士们吃完胡萝卜的表情。“支队长看他们吃完,像是很欣慰的样子。这么多天,难得看见支队长嘴角上有些笑意。”
四个战士从王刚手里接过了掰开的胡萝卜,看着王刚皴裂干燥的手背,有人迅速拿起一块,然后背过身去,大口地嚼着胡萝卜。甜甜的胡萝卜,吃出了咸咸的味道。
王永强跟着王刚,全程参与了那次长达56天的战斗。坚强的他,有一天晚上却差一点哭出来。
夜幕降临,搜捕分队“幸运”地找到一个废弃的羊圈。那晚,他们可以睡在一个能够挡风的地方了。
王永强和其他战士一合计,决定让王刚睡在羊圈的最里面。
知道了战士们想让自己睡到最里面,王刚皱了下眉头说:“重新安排。还是按照入伍的时间,最短的睡最里面。我睡在最外面。还有,今天晚上第一班岗我来站。”他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那天夜里的温度,肯定在零下,早上起来我看见附近的水滩都有冰渣子了。轮到我的岗时,我看见我们支队长就蜷缩在羊圈的门边,头发也长长的。风一吹,他会缩得更紧一点。当时我鼻子一酸,差点没控制住……真的心疼。”王永强说话的时候,始终紧锁着眉头,他是真的心疼自家大哥。
王刚要求战士做到的,他自己首先要做到。李鹏摄
二、“坚持一下!马上就到对岸了”
漫长的追捕,考验着每个人是否拥有一颗强大心脏。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此刻,队员们对《孟子》里的这句话,有了无比深刻的认识。
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一天,王刚收到消息,在一处河滩附近发现了可疑踪迹。王刚立即带着队员赶过去。
弯弯曲曲的河道,像是故意在跟王刚他们开玩笑——要到达目标地域,得趟六次河湾!莫不说现在已是深秋,就是盛夏来到这里,河湾里的水也有着一股彻骨的清凉。而深秋已至,夜晚的温度甚至会跌破冰点。可想而知,那河湾里的水该是多么刺骨。
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当一只脚踏进河水的那一刻,刺骨的寒冷还是立刻渗透王刚的衣服和鞋子,顺着脚心和小腿,直窜入心脏。王刚不由得一哆嗦。而此时的他,更加担心的是队伍里的新战士。
于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他开始不停地向后面的队伍喊话:“跟上我!一定要小心脚下!踩稳,抓紧前后同志的手!”
就这样,王刚带着搜捕分队的队员们,硬是在逼近零度的气温下,趟过了六道河湾。
那天晚上,王刚看着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战士,叫了几名老同志,一起找来几根碗口粗的红柳木。天气潮湿,红柳难以点燃。最后,王刚用刀在木头上刮下一堆木屑,总算是点燃了一堆熊熊燃烧的火。
听着火焰噼里啪啦地跳动,看着橘红色的火苗越窜越高,所有的队员都沉默了。他们已经记不得这是自己进山的第多少天,只记得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一个山洞、一片树林,甚至一块石头,他们都不肯放过。
王刚掏出手机,屏幕左上角显示“无服务”。他打开照相机,给这跳动的火焰拍下了一张照片。他反复凝视火焰,预感着,战斗艰苦,但一定会胜利。
他看看周围情绪有些低落的队员,只说了一句:“同志们,再坚持一下!”
为了不影响无人机的热成像搜索,在身体稍微暖和之后,王刚灭掉了那团火。而那张照片,永远地留存在他的手机里,成了那场战斗中,他们经历的低潮与胜利的最写意的证明。
战斗任务圆满完成后,王刚把这张照片设置成了自己的微信头像。
无论野外条件多么艰苦,王刚都和战士们在一起。
三、“你真的愿意为他挡子弹”
趟冰河后,王刚说的那句“同志们,再坚持一下”,顺着对讲机的无线电波,传给了距离他们十几公里的一个潜伏哨卡。特勤中队的班长刘阳,就潜伏在那里。听见了王刚的声音,刘阳感觉自己瞬间又满血了。
“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那样的情况下,单靠一句“坚持”就能满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当然!因为是支队长说的!”刘阳语气笃定。
追捕行动的第二天,王刚接到暴恐分子藏匿地点的消息。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决定采取最快但也是最危险的方式——直升机索降,前往藏匿地点。
“我们开始都以为,支队长只是把我们送到那里。”1994年出生的刘阳没料到,比他大22岁的王刚,要和他们一起索降。刘阳和其他几名战友都惊呆了。
虽然是初秋,但是海拔4000多米的天山早已被大雪覆盖。山风卷起了落雪,刮得直升机摇摇欲坠。舱门打开的一霎那,螺旋桨卷起的雪浪,让几名队员不由得用手去遮挡眼睛,身子也不由得往后撤了一下。
“看我的。我怎么做,你们就跟着怎么做。”王刚在索降前,对身后的战士说。说着,第一个跳出了舱门。
又是“看我的”。
这三个字,刘阳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他们都知道,这是支队长的口头禅,每回在训练场上,无论做什么练习,无论难度多大,王刚总会先说一句“看我的”,然后开始给大家做示范。
听见这句话,刘阳心里有了底。可是当王刚跳出舱门,悬在绳索上的那一刻,刘阳和战友的心还是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儿。风太大了!巨大的风力,吹得绳索如同落叶般左飘右荡,王刚紧紧握住绳索,尽量稳住失去重心的身体,用最快速度到达陡崖顶端。
接下来的一幕,让刘阳和战友的心里“噌”地燃起火焰。
“支队长一下去,就把绳子的下端紧紧抱在怀里,半蹲在地上。绳子一下就固定了。他是怕我们从绳子上摔下来。他是把生的希望全都留给了我们!”
看见顶着风雪蹲在地上的王刚,几个年轻战士彻底燃了。“这样的场景我只在抗战电视剧里看见过呀!团长一挥手,‘看我的,跟我上’!当时我就有一种要为支队长挡子弹的想法……为他。”刘阳说这话时,声音在颤抖。说完,他低头抿了抿嘴。
“你真的愿意为他挡子弹?”我问。
“不是我一个,是我们每一个。”刘阳无比坚定地说。
王刚不知道刘阳对我说了这样的话,如果他知道了,他会笑得得意?还是会笑得腼腆?
对于一名带兵人来说,这大概是他最愿意听到的表扬。
对于刘阳这样的90后战士来说,这样的表扬又怎么会轻易说出口?
2015年,王刚调任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支队长。在支队争创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一级达标单位的动员大会上,王刚郑重地对所有人说:“如果我有哪项课目不合格,全支队的官兵都可以不合格。”
啥?不是在开玩笑吧?坐在台下的战士们面面相觑。虽说王刚的英勇善战早已名声在外,可是当着全支队的面许下如此承诺,还真是新鲜。此时,莫不说台下的战士,就连与王刚坐在一起的支队常委班子,心里也都打起了鼓:支队长的言下之意,不就是如果我都过了,你们也必须全部达标?要在考核之前啃下这块硬骨头,谈何容易?
支队里炸开了锅。
王刚的这句话像是一根火柴。
虽然大家都铆着劲儿,可是还差一点点燃引信的火苗。
王刚绝不是说了一句空话。训练场上,他就像是个刚入伍的新兵,有着使不完的力气。用武警新疆总队司令员管延密的话来说,“40多岁的人,一上训练场就生龙活虎的,带头跑第一棒,带头打第一枪”。
真正划燃这根火柴的,还是王刚自己。
那一天,战士们正在进行手枪精度射击训练。王刚走过来,看了看25米外的胸环靶,跟一名战士要来了手里的枪。
“看我的!”
“砰!砰!砰!砰!砰!”五发子弹依次飞出枪口。
“报靶!”
“50环!”
战士们鼓起了掌。
王刚没说话,一转身,拿着枪往后走。刘阳和战友一时间有点蒙,支队长这是要干嘛?
100米。王刚走到离胸环靶100米的位置停了下来。
这下刘阳和战友彻底蒙了。令他们更加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一声枪响,子弹高速从枪口旋出,直冲胸环靶。
“100米那么远,上靶太难了!支队长居然打中了!以前就听说过,但那时候真的不相信。可是这次是亲眼看见了,我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刘阳说这话的时候,一脸崇拜,简直就像是王刚的小迷弟!
士气这把火,王刚算是彻底给燃了起来。
在一次次帮助下,当地民众对王刚竖起大拇指。李鹏摄
四、“穿着这身军装,守护我的家”
我到南疆的前两天,一股弱冷空气悄悄潜入。因为它,给城市上浓了秋天的色彩,道路两边的树叶也在冷空气的作用下显出或黄或红的颜色。街上络绎不绝的人群和来来往往的车辆,让人产生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三千多年前,这个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如今日般繁盛。古时的繁盛,今朝的祥和,就这样交织在这座“白水之城”;龟兹文化、多浪文化,与东来西往的中原文明、西方文明,重叠在这座南疆小城。
原来,王刚守护的,是这样一座城。
在王刚的印象里,儿时住在红旗坡的日子快乐无忧。
每天上学时,总能看见邻居家的维吾尔族爷爷在院子里忙活农活。放学时,最开心的事,就是跑到守卫机场的武警中队,去看看这些武警大哥哥打拳练脚。有时回到家,看见桌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饭,或是一碗洁白浓稠的酸奶子,王刚就知道,一定是隔壁维吾尔族爷爷家给送过来的。刚偷偷地顺着碗沿儿舔一口酸奶,偷吃的“罪证”还挂在嘴边,母亲就拿着自家地里种的青菜,让王刚给隔壁的维吾尔族爷爷送去。每次王刚送完菜,维吾尔族爷爷总会在王刚的手里塞上一把葡萄干。
有一天,王刚站在院子里吃馒头。吃到一半,看见院子里养的鸡朝着自己走过来。王刚手一松,把剩下的半个馒头赏给了“咕咕”叫的鸡,自己一转身回屋了。
这一幕,被邻居的维吾尔族爷爷看见,他赶紧跑到王刚家的院子里,弯腰捡起了地上的半拉馒头,并追着王刚进了屋。
一进屋,维吾尔族爷爷就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向王刚的父母告状:“你家的巴郎子怎么能这样?这是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呀!”
因为这件事,小王刚被母亲打了屁股。
不过他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觉得维族爷爷比之前更加亲切。
征兵季,18岁的王刚跑去应征。可是人家告诉他,身体素质不行,不要。
被拒绝了的王刚垂头丧气地往家走,又路过了守护飞机场的武警中队。隔着栏杆,他看见院子里正在训练的武警战士。这场景,他不知看过多少遍。在王刚的眼里,这动作配上那身军装,真威风!他松开了紧握着护栏的手,一口气跑回了家。
19岁,王刚得偿所愿——走进了他凝望过无数次的武警部队。穿上军装的那一刻,年少的王刚想,这辈子都不想脱下来了。就穿着这身军装,守护我的家!
这个想法,不是穿上军装这一刻才有的。王刚曾目睹过一起暴恐事件,大概从那时起,“守护”这颗种子就埋在了他的心里。
出生在农民家庭的王刚,最不缺的,就是吃苦的劲头。
“啥农活没干过,当兵这点儿苦,完全没问题。所以那时候特勤中队去挑人,他们怕训练苦都不去,我第一个就报名了。”说到这儿,王刚有些得意地笑了。
都说新兵连班长对一个兵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最关键的,王刚也不例外。他从老班长那儿学到的那个词——“看我的”,成为他日后的口头禅,也成了他带兵的秘笈。
工作之余打篮球是王刚支队长的最爱。
五、“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王刚也是。
民警贾永瑶因为采访活动,在退伍之后第一次回到了老部队,也再次见到王刚。
他说,来时,一路上兴奋得不行,特别是能见到王刚。三十多岁的贾永瑶,像是大一学期结束第一次从远方回到家过年的孩子,“家”的熟悉,见到“家人”的雀跃,让他已经有了鱼尾纹的双眼,闪着愉悦的光。
2002年的春天,王刚亲自把贾永瑶挑进了特勤中队,从那一刻起,他们就成了并肩战斗的战友,成了生死与共的兄弟。每一次的反恐战斗对贾永瑶都刻骨铭心——眼见着残忍的暴恐分子把美好的家园撕得伤痕累累,眼见着无辜的群众坐在路边无助流泪,眼见着无畏的战友们一次次顶着枪林弹雨追击围捕,眼见着老大哥王刚冷静的指挥,和他见到暴恐分子被制服、所有人安然无恙后舒展的眉头。
贾永瑶尤其对第一次见到王刚印象深刻——脸黑,话不多,就站在训练场边上,迎着太阳,盯着我们每一个人看。那眼光,像鹰。“那时我就想,这人肯定很凶,”说着,他自己乐了起来,“可是真跟了他,你就知道他的温和。”
经历过数十次反恐战斗的王刚,讲起话来,总有种风轻云淡的感觉。即使讲到最惊心动魄的时刻——敌人的子弹如何贴着他的头发擦过,他如何利用双层盾牌突入敌人藏匿的山洞,他的语调仍不会变,平静,沉稳,一如他在战场上的指挥。
能让王刚变成另一个自己的,一个是篮球,一个是他的维吾尔族“亲戚”。
王刚爱打篮球,这是支队里都知道的。他常常在日落时分,一个人在球场运球、上篮,享受着和战场突击一样的风驰电掣。等到战士们吃完了饭,消完了食,都爱换上篮球服,跟这个老大哥来两局。
王刚不许别人让着他。厉害就是厉害,打不过我就想办法。球场上你让我一个球,少防我一次,上了战场,子弹能让你一条命吗?
所以这球,打得舒服,打得畅快。
球场上像个风风火火的小伙子,球场下,王刚也是个铁杆儿球迷。王刚的妻子说,只要王刚在家,电视机就总是锁定在体育频道。一次,王刚在家看NBA季后赛,恨不得钻进电视里去。妻子在厨房收拾碗筷,叮叮当当的响声让好脾气的王刚跟她红了脸:“你能不能小点儿声!”
妻子委屈,可是也没接话。对她来说,王刚在家的时间是以小时计算的。这一次发火,说不定今后一段时间也是她想念王刚的凭证。就像是微信里,从不肯删除的聊天记录,一个字,一个表情,都舍不得删,只要没事就翻出来看看,然后对着手机屏幕幸福地傻笑,执着地等他回家。
对于话少而忙碌的王刚来说,发条信息也是“能省一个字就省一个字”。妻子幸福地埋怨着王刚,低头摸了摸右手中指上的戒指。她已经不记得这是哪一年的情人节,王刚送给她的。但每年情人节送一个戒指的习惯,王刚坚持到现在。
“你带着她去买吗?还是你一个人去?可是怎么知道她戴多大的?”我问王刚。
“不,都是我自己去。结婚的时候,我带着她去买过一回。那个尺码,我就记住了。”淡淡甜甜的微笑再次出现在王刚的嘴角。
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王刚用自己特有的细心,创造着属于他和妻子之间的“小确幸”。他也知道,路的尽头,有个人在等他,这或许是他努力反恐而又努力不让自己受伤的理由。
等着王刚的,不仅有他的“小确幸”,还有他的维吾尔族“亲戚”。
每次大战归来,每到逢年过节,王刚总要去趟恰其村。
住在村头的拜克热,今年77岁。只要知道他的巴郎子来了,行动不便的他,再怎么样也要从床上起来,拄着拐,早早地站在家门口,等着王刚。
拜克热的三个孩子都已经成家,可是却没有能力赡养两位老人。
于是,汉族巴郎子王刚就成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每次来,拜克热的老伴都要拿出一条厚实的、崭新的褥垫铺在客厅地上,这褥垫几乎是“王刚专用”。每次走,拜克热总也不忘用不拄拐的左手,效仿着王刚,也给他敬个礼。然后拄着拐把王刚送到大门口,看着他的车拐上了村口的大路才肯回去。
坐在拜克热老两口身边的王刚,满脸温暖的笑容。没有了战场上的冷峻,没有了训练场上的狠劲儿,这一刻,他是拜克热老两口温顺的儿子。笑嘻嘻地听老两口讲最近小孙子如何淘气,讲他们最近看了一部什么样的电视剧,讲他们总怕自己的巴郎子太累了。
王刚听着,双手始终握着拜克热的老伴的手——老大娘的左手手骨曾受过两次伤,血液循环不好,王刚握着,给她暖暖。老大娘感受着从王刚手心传来的温度,那温度直抵内心。她那骨瘦如柴的左手,在王刚有力的手掌里,逐渐温暖。她说,王刚的手,是最暖和的。
握着维吾尔族老大娘的手,王刚会想起自己的母亲。2010年的一场军事演习中,王刚接到了母亲的病危通知,他连夜赶回老家。一进门,才知道自己还是晚了一步。妻子抹掉了眼泪,从口袋里拿出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还是婴孩的王刚,目光炯炯有神。妻子说:“妈走时,从自己衣兜里摸出这张小照片,让我看看,说这是你100天时的样子……”
王刚的妻子回忆,母亲火化的那一天,王刚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妻子轻轻推门一看,这个硬汉早已哭红了眼睛。
如今,王刚还是会偶尔想起那一夜的眼泪。只是,他把眼泪幻化成了面对拜克热老两口时那开心的笑容,再也不曾流下。
后记
有人问王刚,这么拼,值得吗?
这个问题,王刚从来没有考虑过。
在王刚看来,真的热爱,从不问值不值得。即使不知道将来会怎样,但他仍义无反顾。更何况,王刚知道,这里只会越来越好。
其实对王刚来说,不是没有机会走,总队三次调他,他都放弃了机会。
王刚对南疆的爱,是骨子里的。
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他爱了44年,守了25年,而且还会一直爱下去,守下去。就像是小王子精心照顾的玫瑰花,他不许别人伤害她。对暴恐分子的恨,对南疆人民的爱,让这个时刻在与死神交手的男人,宁可不顾生死,也不愿离她一步。看看巴扎里络绎不绝的人群,听听村庄里古朴的热瓦甫琴声,王刚对南疆的爱,就像是今年新收的棉花,质朴而纯净。
经历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王刚的胸前已经挂满了军功章。然而,比起胸前那闪亮的军功章,更让王刚陶醉的,是那温馨的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