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0
-
打印
-
字大
-
字小
全球关注、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题:“雾霾进京图”刷爆朋友圈 27个城市红色预警效果如何?
新华社记者 高敬
到21日,困扰北方多地的雾霾已经持续6天。相信不少人还对16日的朋友圈里那张雾霾“组团进京”的照片印象深刻。北京的污染是外地传输为主吗?多地启动红色预警,减排效果到底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21日采访了相关专家,从这张图开始,对这轮重污染天气中公众的诸多疑问一一解答。
人们感觉是污染从北京南部一路向北滚滚而来,北京的污染究竟是外地传输为主,还是本地排放为主?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总体专家组的多位专家表示也关注到了这组照片,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次高污染气团的传输过程。
专家介绍,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同一个大气流场,这一地区常年盛行两个风场辐合带。在两条辐合带的影响下,该地区间污染物相互输送,互相影响,形成区域大气复合污染。
这次北京西红门“滚滚而来”的大气污染情景,是在特殊气象条件下(主要在大的冷空气过程之后),偏北风南下和偏南风北上相互夹击,在偏南风气团中存在较强的贴地逆温层,积累形成像墙一样的污染团,有明显的分界线,上面蓝天白云,下面是重污染。当南风逐渐增强时,污染团会在南风的驱动下往北挺进。
这次形成的污染团既包含南部地区的污染排放,也包含前期北京排放的污染物推向南部地区后,不断转化堆积并混合在一起送回了北京。
研究表明,各地PM2.5污染相互影响,但京津冀三地自身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对PM2.5污染的贡献约为70%。周边省市的区域传输的贡献约占30%。就本次重污染过程而言,16日北京市大气污染以外地传输为主,但此后的几天中本地排放的污染物在静稳天气和逆温条件下无法扩散,进一步累积加剧了污染程度。
27个城市发布红色预警,有什么效果?
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截至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有27个城市启动了红色预警,18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采取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工地停工、机动车限行等措施。
专家组表示,目前,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等单位形成空气质量联合预报技术平台,能够做到3-5天的精准预报和7-10天的趋势预报,其准确性得到充分验证。平台在14日就对16日至21日的这轮重污染过程作出了准确预测,并通过环保部向相关省市通报预报信息。
有关专家说,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持续的静稳天气,也就是污染物不断积累过程,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能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使污染物累积过程减缓。因此,采取红色预警措施越早越好。
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以北京为例,与2015年12月的两次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相比,此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减排比例更大;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等污染下降了40%左右,其中7成以上是单双号限行的贡献。其他城市红色预警应急措施对各地排放总量的减排比例也在15-30%左右。
专家表示,本次红色预警由于及早预报、及时启动,加上社会各界主动积极响应,使重污染应急组织较过去更加有序、有力,充分发挥了削减峰值、缩短时长的作用。
为什么今年冬季雾霾频发?
今年入冬以来,已经发生多次重污染天气。一些人感觉我们已经采取很多措施,但雾霾怎么好像越来越频繁呢?
对此,专家介绍空气质量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二是气象条件。
目前,京津冀区域的产业以火电、钢铁和建材为主且沿太行山布局,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处于高位。单位面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京津冀主要城市在冬季采暖期间的一次PM2.5增加50%左右。冬季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是导致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高发的根本原因。
另外,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也是造成重污染天气过程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等专家介绍,2015年发生了自1998年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影响到去年第四季度北方地区温度明显偏高,重污染天气过程频发。2016年,厄尔尼诺切换为拉尼娜状况,延续了气候异常。
进入秋冬季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温度明显偏高,冷空气活动明显偏弱。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第四季度平均多个气象要素均表现为十多年以来(2000年以来)明显偏差的情况,如地面平均气压十多年偏低,湿度明显偏高,地面风速明显偏小,与逆温状况联系紧密的大气中层温度也达到十多年来最高水平,反映大气逆温状况明显较重,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尤其是进入12月以来,温度偏高,冷空气活动强度弱、频率低,大气污染扩散能力降低,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发生多次重污染过程。
京津冀及周边联防联控应对重污染的效果如何?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对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区域联防联控。
专家介绍,PM2.5的特性之一就是通过大气环流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导致区域性污染。空气质量模拟结果显示,重污染天气过程期间区域大气污染物传输对北京市大气PM2.5的浓度贡献往往超过30%。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柴发合研究员等专家指出,这时,单个城市独自采取行动难以达到治霾效果,统一预警、统一行动,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最有效的选择。
2013年以来,由北京市牵头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
以12月2日至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重污染天气过程为例,从实际监测结果来看,区域共同采取应对措施,污染减排效果平均在15%左右,京津冀PM2.5日均浓度平均下降20微克/立方米左右,北京、保定、廊坊等城市甚至超过50微克/立方米。
针对这次持续重污染天气,环保部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采取统一预警应急行动十分及时。从初步的观测结果看,北京市实际空气质量明显好于预测值,说明红色预警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增强了区域联防联控应对重污染天气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