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正月里的这场隔空对话泪目了无数人的朋友圈
昨天,一条微信上的朋友圈让不少人湿了眼眶。它这样说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器官捐赠者的亲人在惦念家人的器官是否安好,大爱奉献的精神寄托,而受捐者也在逢年过节感恩捐赠者,好好活下去!捐受双盲,相互的惦念和感恩,汇集在医护人员小小的手机里。”
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两张截图诉说一个故事:
你的思念和我的感谢
这条朋友圈中有两张配图,都是文字信息。
一条写着:“小方医生,新年好!新年伊始,冒昧打扰。新年之际,思儿更甚。不知吾儿当年为社会所尽之微薄之力是否健康延续?代问候,祝他们新年快乐!幸福安康!!!”
另一条,则是对这个询问的回应:“叔叔阿姨,你们的新春祝福已经收到,我已泪流满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能体会到为人父母对于孩子的那份思念,谢谢你们无私的奉献,因为你们的孩子,我得以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感受那么多美好,两年多过去了,夜里我时常摸着自己的右上腹,默默地在对他说,我们一起好好活着,努力创造另一个奇迹,现在我已经重新回归到社会中,跟正常人一样地努力工作,生活,如果有机会我想替你们的孩子来孝敬你们到终老,感谢一直惦记着我,祝愿你们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回答的文字很真诚,也长到足以让我们了解这两条信息背后,一个温暖到让人心生柔软的故事:
两年多前,一个男子也许是意外,也许是生病,无论怎样,他要走了,却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 选择了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去,帮助更多的人,这个伟大的决定。
男子的离世,给一个家庭自是留下绵绵的思念,尤其是在这个讲究团团圆圆的春节。头一条短信可能来自于一个和蔼的母亲,也可能是个不善言辞的父亲。
但因为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规定,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医务人员应当对人体器官捐献人、接受人和申请人体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的个人资料保密。所以,他们不知道他们宝贵的孩子器官去往何处,有没有帮到别人,他们压抑下失去孩子的痛苦,忍不住地尝试着问了协调员。
最后,经过各方的努力,我们终于看到了第二条温情回应。
受捐者小陈的回忆和现在:
感恩和好好活下去
昨天晚上,钱报记者也终于电话联系上了第二条信息的发信人,小陈(化名)。
2014年的小陈当时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里一肝病晚期等待肝脏移植的病人。
电话接通时,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年轻,温和,充满活力。
“我是昨天通过医院看到叔叔阿姨发来的信息的,看到后,我真的百感交集,我曾经想过捐献肝脏给我的人是什么模样,现在觉得他可能和我一样,年轻,所以看见叔叔阿姨这样想念他,我真的很想去见见他们,但我知道这不行。所以只能用文字来诉说我的感激。”
小陈说,是捐献人的肝脏,救了他的命。“我当时被诊断出来,是肝病晚期,必须换肝,在医院等肝源差不多等了半年,直到2014年9月,医生告诉我有好心人捐献了肝脏,刚好和我匹配。”
小陈是家里的独生子,亦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回想起那段等待肝源的日子,小陈用了“炼狱”这个词来形容。
“肝移植手术后25天,我康复出院了,我循序渐进地运动,术后3个月,身上渐渐有了力气。术后9个月,还可以踢球了。到了2015年的时候,我可以说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小陈还兴奋地告诉钱报记者,2016年他还参加并跑完了杭马的半马赛程。
“我现在是浙江省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有宣传活动时会去帮忙,还在手术后,签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别的不行,我的眼角膜肯定能帮助到别人。”小陈说,这场大病后,人生观、世界观和人生规划都变了,“而这些都得益于那个捐赠器官的人。”
那条捐赠家庭问候自己的信息,小陈也发给了自己的家人,“我家里人都有很多感慨,感觉又回到了2014年,我还记得我大病初愈后,我爷爷奶奶高兴地在老家还特意请了人唱了3天的戏给乡亲看。”
“我现在生活得很好,叔叔阿姨,真的谢谢你们。”小陈在电话挂断之前,也让我们再次将感谢说给他还未见过面,也不知道是谁的再生父母听。
叔叔,阿姨,你们听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