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 » 正文

全球报道: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 转为中科院院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2-21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杨振宁、姚期智原标题: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转为中科院院士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了解到,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

杨振宁、姚期智

原标题: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转为中科院院士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了解到,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院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姚期智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

因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部历史上是首次,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按照新制订的程序和规则,杨振宁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姚期智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人数为754位,外籍院士人数为78位。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1922.10.1~ ),出生于安徽合肥,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姚期智简介:

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祖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67年获得台湾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7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75年至1986年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任助理教授、教授。2004年起在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2005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现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早前报道

57年杨振宁为何在国内迅速成名:当时他还是中国籍

本文于2016年10月19日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黄庆桥,原题:李政道、杨振宁的成名史:荣获诺奖前就已扬名国内

李政道(左)与杨振宁(右) 资料图

1956年10月,两位年轻的中国籍留美学者李政道(30岁)、杨振宁(34岁)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文章,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这一理论工作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当今中国,李、杨二人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自然与他们的诺贝尔奖得主身份密切相关。不过,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其实,在李、杨获诺贝尔奖之前,他们已在国内大名鼎鼎。

少年得志的李政道、杨振宁

1956年之前,在物理学界,宇称守恒定律被奉为圭臬。因此,1956年10月李、杨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一经发表,就受到广泛关注,并很快得到物理实验的验证,他们二人也因此幸运地于该理论发表一周年之时获得了诺贝尔奖。获奖速度之快,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正因为李、杨的工作极具创造性、颠覆性,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一经发表,便很快传入中国大陆,李政道和杨振宁也由此进入新中国科学界的视野。

其实,在1956年10月论文发表之前,这篇论文就已经以预印本的形式在一部分物理学家中流传,而且传入中国。据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回忆:“1956年国庆前夕,张文裕教授、王承书教授、郭永怀教授、李佩教授乘海船由香港归来。我奉命到深圳的罗湖桥头欢迎他们四位回国服务。由于我的兴趣在粒子物理,而张文裕、王承书和李政道、杨振宁都是往来十分密切的朋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向我介绍了李政道和杨振宁所做的经典工作。而且,他们给了我一份由他们两位带回来的预印本《关于弱相互作用里的宇称是否守恒的问题》……当时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粒子理论工作者纷纷钻研起这一‘唯一’的预印本。”

从何祚庥的回忆看,1956年10月1日前后,李、杨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就已经在国内物理学界传播开了,李、杨这两位年轻的科学家自然也受到了国内科学界的关注。此外,就在当年,李政道荣任哥伦比亚大学全职正教授,杨振宁也于1955年荣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这在美国学术界也是极为少见的,更何况二人当时还都是中国国籍!如此优秀的青年人才,自然会受到新中国的关注。

新中国科学界给予高度关注

1957年1月,美籍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等通过实验证实了李、杨提出的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一消息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物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月18日,吴有训、周培源、钱三强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分别向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发去了贺电:“我们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对你最近在物理学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的物理学家们为你们的成就感到巨大的赞佩和骄傲,并祝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这是新中国官方学术组织首次给李、杨发去贺电,从中国物理学会的反应速度之快和电文内容可以窥见,新中国科学界对李、杨的科学成就是非常重视的,同时对国际科学动态也有敏锐的把握,当然,这可能与李、杨二人此时的身份——中国籍旅美科学家——直接相关。

1957年2月21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后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召开“中国留美学者李政道、杨振宁证明宇称守恒定律不是普遍的定律”学术报告会,朱洪元在报告会上介绍了李、杨这项被国际物理学界给与极大关注和重视的新发现,钱三强、赵忠尧、彭桓武、张文裕、何祚庥等物理学家也都作了发言。

《人民日报》对其格外青睐

与科学界对李、杨科学成就的高度关注相呼应,官方媒体也积极介入,宣传、介绍李、杨及宇称不守恒理论,最典型的,就是《人民日报》对李、杨的格外青睐。

1957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时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的于敏(“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文章《宇称守恒定律是怎样被动摇的》,这是1956年10月李、杨的论文发表之后,中国大陆媒体首次对他们提出的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需要强调的是,于敏在文中特别介绍了“实验的证实”,不仅介绍了吴健雄的实验,还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利德曼等的另一组实验,这与后来中文世界只强调吴健雄的实验大为不同。于敏总结道,“在过去宇称守恒定律一直是一块指路标,人们顺着它所指示的方向去寻找规律。现在这块路标被破坏了,物理学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从1957年起,物理学家们将在一种新的启示下去考虑各种重大的理论问题”。《人民日报》在那个时代的影响力,注定了这篇文章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宇称不守恒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李、杨之声誉自然也在国内大为提升。3月1日,《人民日报》再次发文介绍李、杨的科学成就,以及他们的求学经历和工作情况。

5月5日晚,李、杨获美国颁发的爱因斯坦奖,《人民日报》旋即在7日第一版刊发了这一消息,并援引了授奖词:“两位科学家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并提出了试验的方法,这种试验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从而驳倒了三十年来包含在一切物理学理论中的基本定律之一,使我们对研究构成宇宙的基本质点这一方面获得了极其重要的发展”。

总之,在1957年10月诺贝尔奖揭晓之前,对于两位年轻的中国籍旅美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以及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中国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官方媒体《人民日报》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另外,学术刊物也积极跟进。4月,《科学通报》刊发了李、杨论文的中文译稿《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问题》,这为李、杨之宇称不守恒理论在国内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一手文献。5月,《物理通报》发表了张宗燧的《宇称守恒定律是怎样被动摇的》一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李、杨的理论工作以及吴健雄等的实验工作。《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则连续两期刊发物理研究所朱洪元的文章,分析李、杨科学发现的科学价值及其哲学意义。

李政道、杨振宁为何能在国内迅速成名

概言之,在1957年10月李、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他们二人也已是国内大名鼎鼎的人物。而且,他们已受到政府高层的关注。这里有一个例证。1957年夏天,也就是李、杨刚获爱因斯坦奖的这个时期,杨振宁因要到瑞士日内瓦工作一段时间,就给国内的父亲杨武之发电报,希望他能赴日内瓦与其小聚。这件事最后竟报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经周恩来批准,杨武之才得以前往日内瓦与儿子团聚。由此可见,中国政府高层那时已经非常重视在国际科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年轻科学家了。

李、杨为何当时在国内大受关注呢?究其原因,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本身属于国际上热门的重大科学发现;另一方面,李、杨二人中国国籍的身份则更为重要,国内报刊上的文章几乎都采用“我国留美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这一表述。第三,“向科学进军”的国内大环境也是促成李、杨及其科学理论在中国广为传播的重要原因。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