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在重庆举行的“一带一路”合作创新法律服务论坛上获悉,在中国目前超过30万名的律师中,能够熟练办理涉外法律业务的还不到3000名,这一缺口蕴藏着巨大机遇。
“能够熟练办理涉外法律业务的律师真可谓百里挑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岳西宽在论坛上表示,目前,在30多万名的中国律师群体中,真正能够熟练办理涉外法律业务的不足3000名,能够办理“双反双保”业务的不到50名,能够在WTO上诉机构独立办理业务的则更是凤毛麟角。
北京市京师(重庆)律师事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与规模宏大的“一带一路”建设所需既形成强烈反差,也为国内律师群体带来发展机遇和空间。
据了解,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涉及贸易投资、跨境并购、能源合作、货运物流、环保领域、金融业务、知识产权、劳工权益,以及自贸区审判以及司法合作等多个领域,都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法律问题。
在此背景下,法院也正通过加强对涉外商事海事案件的审理,为“一带一路”提供司法保障。仅2015年,就审结了3.5万余件涉外商事案件,审结1.6万余件海事案件。目前,最高法院已经发布了信用证、仲裁法、海上保险、外商投资及海上货运代理等在内的系列司法解释,并已审议通过了独立保函司法解释。
记者获悉,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律专家、学者、律师等业界人士近三百余人参加论坛,并分别从互联网在涉外法律事务中的应用、“一带一路”地缘政治解读等多个层面,就创新法律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进行了专题研讨。
记者 黎胜斌 实习生 张皓 袁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