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彭一苇
多规合一,就是要将发展规划的目标与空间规划的坐标,结合在在一本规划和一张蓝图上。这实际上是按各规划的功能和定位,重新整理、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的过程。
目前,我省试点县市均已探索划定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和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这将形成统一的空间规划底图,有利于制定各类空间管控措施。
生态优先规划,35个湖泊得到保护
天门市曾经拥有大量湖泊和湿地,但随着城乡规模扩展,天门原有的生态空间被挤占。从1990年与2016年的卫星图像对比,可以看出这一明显趋势。近25年来,代表湖泊、湿地的深蓝色不断减少。
湖泊、湿地减少,空间规划又管控无力,造成的恶果在去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中显露。在沉湖地区,周边乡镇排涝各自为政,没有统一规划,结果排水过多,险些漫溢。
痛定思痛,天门的“多规合一”规划,在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中,生态空间占9.61%,高于城镇空间。
如今,在天门的江家湖、陈家湖以及汉江岳口段水源地等地,市水利局、环保局按照“多规合一”空间规划划定的管控线,在水岸边埋设了保护界桩。
“今年,市内35个湖泊都将埋设界桩。”天门市发改委副主任吴慧斌表示。
界桩使生态管控线显性化,便于监督管理。同时,在天门“多规合一”规划中,还确定了五大水源涵养、四大雨洪防护区等重要生态安全基底,在保障发展的同时,突出生态保护的重要地位。
消除冲突图斑,盘活582公顷土地
规划冲突,不仅使眼下的项目受阻,也给地区长远发展制造了障碍。
以武穴市为例,经过市“多规办”清理,各项规划的年限五花八门。“十三五”规划、产业规划和环保规划的年限是2016年-2020年,城市规划是2013年-2030年,土地利用规划是2010年-2020年,旅游规划却是2015年-2030年。“这导致建设用地布局不一致,建设用地看起来多,真正能用的却少。”武穴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夏焕洪说,尤其从长远来看,建设用地更加缺乏。“多规办”推演了2020年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之间的差异图斑,结果清出4000多个。由此推算,“十三五”期间,当地仅剩690公顷净增建设用地指标,土地资源的布局、分配与实际发展不符。
为给未来发展留出空间,武穴市划定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约1.5万公顷,以保障需求、盘活低效闲散存量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目标,对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冲突图斑进行重点协调。
经过协调,武穴市盘活建设用地582.6公顷,为产业发展预留出建设用地238.4公顷。在数据库中为“十三五”落地项目完成预选址,协调好了用地指标。
鼠标点击选址,告别连环协调会
“以往一个重大项目要落地,就意味着要开一连串的协调会。”宜都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刘勇对此颇有感触。为保项目落地,各部门负责人就得带着图纸看现场,在选址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得碰头开会协调,经常几个月忙不停。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传统的审批模式已跟不上发展。“多规合一”不仅要解决规划之间的矛盾,更要提高项目落地速度。
在武穴市“多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上,工作人员将一个占地60亩的项目信息输入电脑,片刻之后,全武穴市符合要求的土地就出现在屏幕上。点击鼠标,可以查看各地块的规划属性,结合卫星照片,还能看到地块周边的实景。“各部门之间都已联网,审批信息也可共享。”武穴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夏焕洪表示,这样就建立起了科学的“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前置预联审的模式,在项目正式完成立项前,就对项目的可行性和规划符合情况进行一轮预审,尽快尽早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逐步消除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的现状,提升行政审批效能。
我省其他试点城市也正在探索类似的空间选址与并联审批的联动机制,从中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改变过去多部门选址和现场选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