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新在录制《问答神州》栏目。
核心提示: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接受凤凰卫视“问答神州”专访,被问及“建微信群办公”一事时,陈一新表示,他组了3个群:第一个是常委群;第二个群就是市委常委加副市长加人大政协的;第三个群是我各个区委书记、区长群;每天晚上还给他们点评。他还给这些群定了三条“军规”:第一,在这个上面发要讲政治,要讲大局;第二,不能上涉及保密的资料的东西;第三,不能对群主进行表扬。
凤凰卫视中文台问答神州21日播出专访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下集,以下为全文:
新衙门作风
2017年的春节长假过后,一个词汇重新火了起来,这就是“新衙门作风”。连续几天,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媒体刊发了一系列的评论。而带火这一个热词的,便是在2017年的1月空降武汉的新任市委书记,陈一新。
春节长假之后的首个工作日,武汉召开了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大会,这也是新一届武汉市委召开的第一个大会,陈一新在会上痛批“新衙门作风”。而当天,距离其履新武汉市委书记,恰满一个月。
陈一新:为什么叫“新衙门作风”?就是说,过去的,我们常说的这些作风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的整治有了很大改变,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主要什么情况呢?就是不担责、不进取、不认真。所以我们想作风不转变,那我们这个工作就很难得到落实,老百姓就很难对你认可。
记者:为什么群众无感?
陈一新:所以我们现在干部,工作在机关,落实在会上,措施在纸上,真正怎么到基层,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要找到途径,要找到载体,既要有轰轰烈烈的声势,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实招,
记者:跟我们说说您暗访的时候发现的一些小故事。
陈一新:“新衙门作风”实际上是一个是暗访,第二个就是到基层调研,各方面座谈汇报,了解了这些情况。从座谈里面了解,主要反映的就是现在干部不敢改革、不敢创新。
记者:座谈是跟谁座谈,会提出这些?
陈一新:基层去,到区里去,都有。
记者:去跟企业家聊,还是跟一般的基层干部?
陈一新:主要跟基层干部、跟区里干部。
记者:他们都觉得有这样子的衙门风格?
陈一新:就有这么一个问题。再一个就是通过暗访,我们发现,有些工作都不是很到位,到一些农村里面去,到社区去,就发现一些问题,还是浮在上面,
记者:您刚说您因为看到这样的作风(问题),所以采取一些组合拳,我也看到了一个消息,就是说我们现在要做,叫做互联网+评议,就是全民大数据评议?
陈一新:这个实际上是利用我们现有的各方面的一些信息平台,比如手机客户端,有些部门的办事,它就有网络这种评议满意度等等,
还是运用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基层组织负责人、企业负责人,他们的一些平时的评议数据。还有我们的基层作风的监督员、巡视制度等等,就说来了很多数据。这些数据我们平时都收集,那么然后,最后综合来体现,就是来看哪些单位,大家评价比较高,认可度比较高,所以到年底,我们再进行兑现。
记者:这个KPI评价,是评价到单位还是评价到人,会影响到这个单位的什么,会影响到这个人的什么?
陈一新:我们现在主要是评价到单位。比如你发改委里面、工商局里面,你有几个处室直接面对群众,直接搞审批的,那我们这些处室就要拿出来评。还有基层的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这些也是直接面对群众的,这些我们都列入我们作风考评的对象。
记者:那如果是差评会怎么样呢?
陈一新:我们一共有在作风建设上,建立四个制度,第一个就是你刚才讲的是评议制度,怎么评出这种结果。
第二个就是问责,你出错了,要问责。我们把最后,最不满意的10到20个挑出来,给它一次机会,就是在大会上来解释,你今年你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自己讲,你做了哪些事,这20个,你讲完了,我们再通过与会的代表,给你评议。
最后就是说定三个,最不满意的定三个,这三个给这个单位负责人要有纪律处分,第二年如果还是这三个,那他们都要免职了,甚至他的分管领导,我们都要追究责任。
视频截图
容错呢,我们现在就是改革过程中,有些是探索性的,第二个他也没有什么谋取私利,他纯粹为了工作,有些政策掌握不够好,他出现了一些错误,所以这种,我们经过一个评审委员会,来认定他这些行为可以免责。
第四个制度就是要激励,我们对最后综合考评优秀的,我们要,既要评为立功建业单位、评上这样的优秀单位,工资奖金比人家拿得多,
第二个,这个个人三年内没有一次被评为优秀,不能优先提拔。
所以我们又做了这样一些规定,所以通过这些,来激励我们的干部去干事、去创业。
留住人才
7座“211”高校、超大规模的大学城,是武汉这座城市的特征之一。连片的高校、科研院所构成的文化底蕴,令武汉的市民长久以来深感自豪。
但是根据武汉市人社局的数据,从2007年开始,毕业生留汉的比例逐年递减,2011年开始跌破了50%,仅为47.04%。即便从2011年开始,武汉的毕业生“出走”的人数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人才输出地。而同样是教育大省的广东和浙江,其毕业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别高达了85%和80%。
随访:
陈一新:马云算一极,马化腾一个,百度一个,现在我们号称它是第四极,现在正在加紧培育。
嘉宾:正在朝这个努力。
记者:BAT之外的另外一个。
陈一新:我一直想来调研,一直没来,今天也是第一次到,这也是我们引进人才,一留一回,两个一百万,希望他在这方面能够做个样板。
记者:您几零后?
嘉宾:80后。84年的。
记者:您跟武汉什么渊源?
嘉宾:我是江苏人,但是以前是在武汉读书。
记者:在哪里?
嘉宾:在武汉理工大学读书。但是我2006年毕业的时候,去深圳工作了一年。
记者:也东南飞了一下。
嘉宾:东南飞了一下,后来是机缘巧合,我和另外一个合伙人,2008年的时候,在武汉创业,到现在已经是接近十年了。
记者:为什么选择回武汉?
嘉宾:机缘巧合吧,当时也是对武汉的一种感情在里面。
陈一新:他在这里念大学,他有感情。
记者:我想问啊,当时你们因为情怀来到了武汉,那么发展至今,现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武汉对于这些创业者,你觉得有没有什么需要再支持的地方?
嘉宾:武汉本地企业待遇低。
陈一新:现在网上我看,他主要讲他说工资低,现在我们的一般的,我看最近统计的,一般的大学生最高是五千一个月,像搞软件的这种是一万元,搞软件稍微好一点,所以我们现在的思路就是一方面就是要增加这些大学生的工资,这个就要企业跟政府互动、合作。
视频截图
陈一新:这个工资要随着经济发展,要逐步要提高,现在呢,就是很多企业在这里,就是利用这里低劳动力,但是随着我的用工的素质提高,你不能按照过去农民工的工资去付大学生的工资,所以这个呢,我们下一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条措施。
视频截图
武汉的最大的吸引力,还是它整个城市的消费,水平还是适中,这个对于吸引这批人来回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专访:
陈一新:所以我讲,武汉下一步在招商引资里面,就是要注意引进、培育这样一些高效益的,所以我讲,不是高端就是高效益,有的高端产业不一定高效益,我们武汉,我认为发展产业,要以高效益产业为标准、为标志。高效益,高效的产业它才有高效的回报,才有员工才有高效工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产业结构还要进一步转型,还要升级,这是一块,就是留人才的措施。
还有一个留人才的措施就,我现在跟大家,跟我们的团队讲,我们武汉重点要在服务上动脑筋、创优势,形成竞争力,形成自己的品牌,所以我说一个大学生,现在在学校过的都是集体生活,一走上社会他就是孤单的很。
所以我提出大学生还需要保姆式的服务,包吃包住,这个叫什么概念?我们提供他集体的大学生公寓,大学生食堂,把他吃的问题解决好,吃的安全解决好,住的安全解决好。
就是让大学生感受到这种服务,他是欢迎的,他是满意的,那样的话,口口相传,武汉就会留下更多的大学生。
资智回汉
武大随访:
记者:书记,武汉大学里的樱花季到了。
陈一新:对,这是我们最有名的,也是最漂亮的一条樱花大道,春季到来时候,游客特别多,已经成为了武汉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张国际名片了。
记者:武汉除了樱花的名片之外,人才其实也是一张培育的名片,
陈一新: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怎么让武汉的这些校友“资智回归”,来支持武汉的发展。
泰康保险董事长陈东升,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微信之父”张小龙,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这些在不同行业内的领军人物,除了都是知名的企业家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那就是他们的青年时代,都曾经在武汉求学。
而陈一新提到的“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就是要将校友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口和生力军。
专访:
记者:这些校友对于武汉,相信也有很深的情谊,有没有比较具体的故事,他们已经开始回来效力的?
陈一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方面的响应,我们正在梳理。那么我们下一步为了加强这项工作,我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组织,因为我们武汉各个大学很重视校友工作,各个大学都有校友总会,它叫总会。那我市里搞一个什么,叫做武汉校友总会联盟,然后我校友里面给他聘请招才顾问、招才大使,
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具体参与这项工作,把这个联盟作为协调、统筹各个校友总会,指导校友工作的一个政府的一个组织构架,放在我的招才局,让它真正成为联系各个校友的重要纽带。像武汉大学,已经有校友出资筹建了基金会。
记者:就做天使基金吗?
陈一新:他们就是类似的,这个基金又是拿来鼓励校友创业创新,所以,再加上这些校友也纷纷回流,你像陈东升就回来了,他下一步,他说我作为商人要看好武汉,我作为校友也要看好武汉,所以他的积极性很高。
记者:因为他们的青春岁月都留在武汉了。
陈一新:他很有感情。
记者:现在武汉还有一个一号工程,招商引资,也有硬指标,五年要有五百强的企业多少家,然后还要在这里建企业的总部,投入的资金也不少。
陈一新:我到武汉履新发现,我们武汉这几年的投资增势在减弱,特别是工业投资,大幅下滑,投资的结构不够优化,投资的后劲不足,
我下一步怎么样赶超发展,那必须要招商引资。而且根据这样一个投资增长乏力状况,所以我又把它定位为叫“一号工程”,而不是一般的工程,什么“一号工程”,我有一个定语叫“赶超发展”一号工程。 招商引资是我们当前生产力的最直接的表现,它可以马上见效。
我们现在的招商引资,不是过去的全民招商,什么妇联、统战部都去招商,我们现在是叫专业人做专业事,叫做专业团队招商,以商招商。
一个就是校友队伍,一个企业家队伍,一个外商队伍,还有我们自己的专业队伍。我们有这么四支队伍,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所以我们现在在组织体系上还建立了招商局,专门来研究这方面的政策,协调我自己区内的招商的项目的协调,就是避免内部竞争。
那么外部怎么协调? 领导、政府要重视,人才要配合,(不然)他没人才,第三个,生活成本要低,宜居环境,那武汉环境太好了。所以我们的招商,现在比较健康,而且现在各级政府的招商积极性很高。
浙江经验
陈一新:(吸引)高端人才这个要靠你了,我们是只给你服务,引进的渠道,要你们自己。
嘉宾:我们现在去年就给猎头公司花的中介费好几百万,他们帮我们挖人。
陈一新:我们提出叫以商招商,你呢就是要以人引人,以才引才,而且它这里今后啊,我讲现在我们招商引资,还有一个东西,什么先行,社会事业发展先行,学校、银行、医院、超市,这些高端的优质的资源都要先引进。
人才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犹如新鲜血液之于肌体一般。对武汉来说,人才不仅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赶超发展的动力之源。
既要“5年之内留下100万的大学生”,又要“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为了聚集人才,武汉在3月份专门设立了招才引智领导小组,也被称为是“招才局”,而这一个任务重,但是“没有编制”的“虚拟机构”,却是陈一新在浙江的时候便有的新尝试。
专访:
记者:您在浙江的时候是提出了招才局局长,这次,我们也看到了现在的招才局局长,是组织部长来兼任的,为什么选择组织部?
陈一新:因为这是一个新的工作,要打开局面,要有权威,要有协调力,要有执行力,把市委的这些战略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所以用组织部长这是我的绝招,组织部长他有强烈的执行力,组织系统有强烈的执行力,再加上本身他有管人才的功能,所以设在这里。
那么现在招才局一宣布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反应,因为我们增加机构都要,不能突破,都要报批,批准才能成立,所以我就叫虚拟机构,实体运作,把这相关的部门人都整合到一起,把政策、资金、项目都整合到一起,现在它要做的工作很多。
这两天招才局的同志,通过方方面面的座谈、调研,他们感觉到,这是一个没有破题的领域,是一个很大的一块工作,所以他们通过各方面了解,越来越体会到招才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这批同志们呢,都非常有信心,也非常有激情。
视频截图
记者:因为您来自于浙江,所以很多人对于您带动民营经济的这种能力或者是视野有期待的,未来在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有没有什么样的布局?
陈一新:我也在思考,通过这样几个月调查,武汉到底是发展一种温州式的民营经济呢,还是苏南现在这样一种的民营经济呢?还是什么民营经济?
我最近提了一个新概念,叫“新民营经济”,武汉到了发展“新民营经济”的阶段。
记者:怎么理解?
陈一新:我们过去民营经济都是泥腿子,从田里爬上来的,我们现在武汉的新民营经济的发展主体全是大学生、高知,他的资本不是像过去要靠自己一块一块钱地积累,原生态地完成,我们现在资本的积累是众筹的,只要你项目好,你的创意有前途,大家来众筹,帮你解决资金问题,有各种基金。
第三个发展的背景的不同,我们现在靠的是创新的驱动,依靠科技的力量,还有当时的市场,刚刚民营经济起步阶段,那个时候的经济是短缺经济,你随便生产什么,都能销出去,都能赚钱,现在的社会不是短缺经济,所以你的市场情况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这是武汉,就是你讲到的,抓的也是根本,民营经济发展充分了,我的经济活力、社会活力就会增强,我老百姓的收入就会提高,特别是会营造成一种创业的文化,不是打工文化,这就是我的,对这种文化的理解。
个人
生于1959年的陈一新,早期是一位理论型的干部,长期在浙江省委的“智囊”机构任职,在省委前后有20年的工作经历。
2012年起,陈一新开启了地市“一把手”的实践型主政经历,先后任金华、温州市委书记,并且在温州市委书记的任上一年多之后,进入了浙江省委常委的班子,不到一年出任中央改革办的专职副主任。
2017年的1月,陈一新再赴地方任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这已经是他在5年之内的第5次职务调整。
记者:刚才您无意间就说了一句,底下领导会给您发微信,据说您组了好几个群,这是一个很好的直接监督和办公的方式?
视频截图
陈一新:这也是我在其他市干的一种特色,我组了常委群,第二个群就是市委常委加副市长加人大政协的,第三个群是我各个区委书记、区长群,这个是我从市、区两级,我有些好的经验,我就发上去,他们一看我发的,他们肯定都读,因为这是书记推荐的。他们也会把他的一些亮点工作,一些外界媒体对于他们评价发上来,那我就给他评语,所以我每天晚上到十一点半还给他们评,就是点评,不感兴趣的我也不评,不是每条都评,但是他们都推送一些很好的东西,那我有时候我说,此文值得大家一阅,这些经验值得大家借鉴。
记者:这也是互相比拼的过程。
陈一新:然后区委书记讲,说你搞这个东西,就把我们又放在一起比了,又形成压力了。
记者:又是一个比拼。
陈一新:那我把它这个作为一个交流平台,互相学习的平台,第二个,传播市委的意图和导向的平台,但是我在这个网络组建的第一天,我就宣布三条军规:第一条军规,在这个上面发要讲政治,要讲大局。第二条不能上涉及保密的资料的东西。第三条,不能对群主进行表扬。因为往往有一个人表扬了,其他人就不得不跟着表扬,所以那个网上都变成点赞的、表扬的话,没有达到我的目的。所以我给他们定了三条军规,你们要做到。所以他们都讲,一定要遵守。
视频截图
记者:就完全是一个工作群了。
陈一新:我现在就是把它作为一个,有一些新思想、新经验、新战略的交流平台,比如总书记这些好的思想,一些新的观点,我们就在这上面推送,各个市区的一些好的创造性的经验,就给予肯定,加以推广,而且这个是很高效,你要把这些人组织一次开会,那他就没有精力抓(落实)。
所以我现在的工作方法就是,大事才请书记、区长来参加,一般的事副书记、分管领导你回去给书记汇报,不轻易叫他来参加会议,让他有更多精力去抓落实,但你又不加强联系,怎么指导他们工作,我运用这个来弥补,用现代化手段,用社交软件,非常好,而且很及时
记者:而且24小时上班。
陈一新:可以及时点对点的指导。所以我觉得我们领导不仅要懂网、上网,还要善于运用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化的东西。
记者:您其实在浙江主政多年,然后又到了中央深改办,然后又到武汉来,对您有什么样的影响,对于您主政武汉有什么样的帮助?
陈一新:我们党重视干部的多个台阶、多个领域的培养,这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使我们的干部能够更加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所以我这几年变化也比较多,特别是我到现在已经第三个市的市委书记了,所以这三个市的怎么治理,一个地区怎么发展,所以给我积累了很多经验。
到了中央改革办,给我最大的收获,就对我们全党全国,这个大局怎么看、怎么把握,怎么站在党的利益高度,国家利益高度看问题
我也非常感谢组织,也非常感谢中央对我的关怀,我最近又想了一句话,就是我到底图什么,我就叫做“三许三为”。就是以身许党,履行好管党治党的职责,把我的辖区内的党组织,不断提高它的战斗力,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添砖加瓦。
第二个我就感觉到,我到这里,我也没有其他追求,我就是说要以身许国,大胆地探索,市域治理体系跟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我们国家的大局的建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第三个我就讲是,以身许民,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多为老百姓谋利益,不断地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对于武汉来说,您心中愿意或者期望武汉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陈一新:武汉这里的发展的基础非常好,发展的优势有很多,发展的前景必定是光明的、美好的,
陈一新:我想我反正是尽个人的努力,尽自己最大的愿望,既要抓好当前的发展,又要为未来多做打基础的工作,一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这样一种胸怀,去做各项工作。
记者:谢谢书记接受我们采访。
凤凰卫视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