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上海 » 正文

全球报道: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吸引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02  来源:东方网
核心提示: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朱尔斯·霍夫曼来了,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詹姆士·马克朗斯基教授也来了,这半年,免疫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大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朱尔斯·霍夫曼来了,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詹姆士·马克朗斯基教授也来了,这半年,免疫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大咖”相继造访上海的一座实验室———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坐落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低调,内敛,但这并不妨碍顶尖学者循着一篇篇高水平论文下的联系地址,找到上海。走进这座实验室会发现,不仅海归扎堆,而且正当年的科学家们还敢于打破陈规,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他们说,不想当“学术游客”,回来就要投入地干。

围绕“免疫学”,冲击生命科学尖峰

就在过去五年,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围绕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等前沿方向,新发展课题组组长18人,其中15人为海外引进,清一色来自著名高校或顶尖实验室,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洛克菲勒大学、康奈尔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他们的科研围绕着一个命题:免疫学。

通俗地说,人体免疫系统相当于身体里的安全哨点系统,一旦有病毒、细菌等坏东西入侵,该系统内部就拉响警报,出动“护卫队”,打击消灭外来坏分子。

这个打击外敌的过程就叫免疫反应。一旦免疫系统失灵,身体就会得病。因为它的重要性,免疫学不仅是21世纪的科研大热门,更是诺奖“大户”,据不完全统计,免疫学相关研究18次摘获诺奖。

“免疫系统远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上海市免疫研究所所长苏冰教授说,免疫学与过敏、胃肠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几乎人类所有疾病都相关。尤其在肿瘤领域,国内外顶尖实验室都在从事肿瘤与免疫关系的研究,在这条免疫学研究的国际赛道上,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冲击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又一座尖峰。

近五年,这个小而精的团队在研项目突破90项,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106篇,多座国际顶级实验室递来合作科研的橄榄枝。

逼着科学家走出“论文数量交差”的时代

苏冰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的公费留学生,求学耶鲁,后成为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终身教授、耶鲁大学终身副教授。2012年,在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的邀请下,苏冰决心全职回国,出任免疫所所长。

苏冰的归来,带来不少“国际惯例”。去年11月,免疫所举行首届国际评估,全体科学家悉数汇报科研进展,评委都是享有国际声望的免疫学相关领域科学家,他们的投票将决定科学家的去留。

不看论文发表量,而看科学家是否从事真正对学界有重大贡献的研究,免疫所的国际评估逼着科学家走出“论文数量交差”的时代。

免疫所开的“先河”不止这点。2015年交大医学院决定建设“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学术特区”,在人才招聘、考评机制、博士后制度等方面赋予其一系列特权。陈国强说,希望免疫所先行先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使蕴藏在科学家中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经过两年“学术特区”打造,免疫所犹如一块磁石吸引人才聚拢。这里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9人。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