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四水共治”方案,今年汛期前,武汉市将有14项重点排水工程投入使用,全市的新增排涝能力达到490立方米/秒,相比此前980立方米/秒的排涝能力,整体提升50%,城市排水防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标准,遇到去年的大暴雨,城市内涝将会大为缓解。日前,武汉晚报记者从市城投集团公司获悉,由其建设的部分泵站将在月底前具备抽排能力,记者也前往进行了探访。
建设中的江南泵站
保证月底前具备抽排能力
江南泵站缓解南湖水困
作为目前全市最引人瞩目的排水工程,江南泵站对缓解南湖地区的渍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昨天,武汉晚报记者在前往位于白沙洲大道八坦路的施工现场看到,目前泵站的施工仍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不过整体已经接近尾声,将于本月底前具备应急抽排能力。
据建设方市城投集团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江南泵站目前是全市单体最大、最难、最复杂的城排泵站建设项目,泵站设有17台水泵,设计规模为150立方米/秒,涉及周边57.6平方公里的排水功能。江南泵站及南湖出江通道建成后,南湖入江路径将经由巡司河第二出口排水工程及夹套河骨干箱涵工程,流至江南泵站后排入长江,排水的路径距离较建成前缩短80%,今后将彻底改变武昌南部地区只能依赖汤逊湖泵站排渍的被动局面,并与现有的汤逊湖泵站一道,合理控制汤逊湖水系各湖泊的水位,类似去年的南湖地区渍水现象,有望得到极大改善。
武汉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近5万平米的施工现场内,多达数百名的工人正在作业。目前,泵房区域下部结构施工已完成,出江工程堤外结构完工,正在进行水泵筒安装以及电机安装,整体施工接近尾声。
除了江南泵站的主体工程外,附属的配套工程目前也接近完成。据悉,连接江南泵站的巡司河第二出口排水项目,已完成箱涵主体结构约1600米,占总量的80%,而夹套河骨干箱涵工程,目前箱涵主体结构完成5880米,占总量的84%。
根据施工计划,本月20日前,江南泵站的电缆必须铺设完毕,变电站设备也需安装完并具备送电条件。5月30日前,泵站完成进水箱涵建设,泵站具备应急抽排能力。6月30日前,江南泵站具备正式抽排条件。
后湖四期泵站即将成为亚洲最大城市排水站
汉口排涝能力将提升近一倍
“这里马上就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城排泵站,整个汉口地区的排涝能力将直接提升近一倍。”昨天,武汉晚报记者在后湖泵站四期新建工程现场进行探访时,负责施工的中国电建路桥集团公司项目负责人杨晶如是说。
这座位于岱黄高速旁,汉口张公堤和黄孝河明渠交会处的泵站,此前一直负责江岸区与江汉区的51.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雨污水抽排工作,涉及200余万市民。现有的二期、三期泵站,抽排能力为139立方米/秒。不过由于建成时间较早,随着城市的发展,后湖泵站的抽排能力已明显不足。
杨晶介绍,后湖泵站四期新建工程,将增加抽排能力110立方米/秒,整个泵站的抽排能力将提升近一倍,成为亚洲最大的城排泵站。对这一抽排能力,杨晶举了一个例子,相当于每秒可以将一套90平米的房子灌满。
目前,该工程所有的土建、结构部分已经全部完成,12根直径2.2米的排水管道铺设完毕,变电站已完成预验收,水泵机组正在同步进行安装。“本月20日我们就要开始进行设备调试工作,保障月底前可以使用。”
据悉,后湖泵站通过将黄孝河的河水,抽排至府河内实现排涝,因此黄孝河的抽排底板高度决定了整个汉口地区的抽排效果。杨晶介绍说:“后湖四期泵站的抽排高度为13.5米,这样能将黄孝河的河水迅速抽干,缓解台北路、单洞街等低洼地段的渍水,明显消除一部分汉口地区的渍水问题。”
琴断口泵站投用在即
汉阳两大片区渍水可有效缓解
再过10多天,汉阳琴断口泵站将进行机电调试,这也意味着整个泵站距离最后投用进入倒计时。武汉晚报记者在该泵站施工现场探访时获悉,作为武汉市今年的14个重点排水工程之一,琴断口泵站将在本月底具备抽排能力。
据负责泵站建设的中国电建路桥集团公司项目现场经理李磊介绍,位于琴台大道旁的琴断口泵站,包括设计抽排流量为20立方米/秒的泵站主体,及3根延伸长度达3.2公里的排水管道。通过对接既有的老管网,泵站将周边地区的雨水汇集后,再统一抽排至汉江。根据规划,琴断口泵站主要作用于汉阳琴断口、赫山等区域,可明显缓解因缺乏有效排水设施所导致的渍水问题。
武汉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整个泵站的施工已经完成九成,仅剩最后数十米的管道正在拼接,规划的3台水泵正在进行安装。李磊表示,虽然施工工期紧张,但进展顺利,月底前完工投用的要求,基本可以保证实现。(武汉晚报记者张驰通讯员王思敏摄影记者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