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川企的“一带一路”憧憬:产业链抱团是“走出去”的最佳方式
中新社成都5月11日电 (杨�B 王鹏)“以前我们‘走出去’只是企业的单独行动,现在有了国家层面的帮助,机遇更好,走得也更为顺畅。”近日,四川开元集团董事长赵思俭谈及“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时对记者表示。
作为目前中国在境外产量最大的钾肥生产企业,开元集团2008年取得了老挝甘蒙省钾镁盐矿探矿权,并探明该地区氯化钾资源储量达4亿吨,排全球第八位。随后,开元集团与老挝政府签订了钾盐矿开采与加工合同,老挝开元矿业有限公司也随之成立。
“年产50万吨氯化钾的一期项目已于2012年投产。”赵思俭告诉记者,老挝开元矿业项目规划总产量为每年300万吨。现阶段,该公司钾肥产品主要销往中国、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多个亚洲国家,其中平均每年回运中国的产品超过25万吨,率先实现了境外钾盐反哺中国国内。
“一个企业走出去了,带来的是一串企业的机遇。”赵思俭说,总投资约15亿美元的老挝开元,设备供应和基础建设都是和国内企业合作,带动了近6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设备出口,也带动了20多亿元的劳务和建设产业。下一步,开元还打算在老挝建一个钾盐工业园,带动上下游企业一起发展。
开元集团在国外的发展模式,得到了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部部长陈勇峰的赞同。他告诉记者,“最初只是开元集团自己过去,随着产业发展的需要,配套的中小企业也逐渐过去开展投资,形成了很好的产业互补合作,也快速在当地树立了‘中国制造’的口碑。”
陈勇峰说,“我们其实非常希望能够以产业链抱团的形式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这样不仅能形成集群效应,避免在国外的恶性竞争,还能够快速打造品牌,创造口碑。”在他看来,产业链抱团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佳方式。
在印尼、捷克等国投资十年有余的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虹)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感受更加深刻。“‘一带一路’建设正在逐步落实,国家层面的支持与配套措施让我们在外的发展如虎添翼。”长虹国际(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经理李斌说。
李斌告诉记者,长虹2006年在捷克投资建厂,成为当时中国在捷克的最大投资项目,经过近7年的发展,长虹已在当地建立了自己的品牌,“2015年捷克政府主动提出设立中捷工业园,欢迎更多中国企业去投资,长虹目前正积极推动此工业园建设。”
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正在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四川省商务厅数据显示,以2016年为例,四川省对“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和地区新增境外投资企业同比增长67%,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同比增长43%,完成营业额同比增长10%。
“现在去‘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投资的企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抱团出国的现象有所增加,二是民营企业扛起了大旗。”四川省商务厅副厅长张英告诉记者,2016年四川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总额中,民营企业投资额的占比已达80%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