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代表呼吁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以推动全球减贫进程
人民网联合国5月10日电(记者 殷淼)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大使9日呼吁国际社会加快全球减贫进程,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
当天,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举行消除贫困一般性辩论。刘结一在发言时提到,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核心目标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贫困。
刘结一说,国际社会应从以下几方面加紧落实:一是加快全球减贫进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在未来15年内彻底消除极端贫困,将每天收入不足1.25美元的人数降至零。各方应着力优化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进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增强实现减贫目标的紧迫感。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应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减贫发展合作。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国际社会应重视解决发展中国家发展筹资需求。发达国家应兑现官方发展援助承诺,加强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减免债务、开放市场,帮助其破解发展难题。
三是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应支持发展中国家坚持走自主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根据发展中国家需要帮助其推进工业、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绿色能源和环保等产业发展,帮助发展中国家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是改善国际发展环境。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为发展中国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条件。国际社会应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国际减贫注入新活力。
刘结一说,过去30多年,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一是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不断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实现大规模减贫。二是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开展专项行动,调动扶贫对象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三是坚持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政府、社会和市场协同推进的扶贫格局。四是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在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普惠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刘结一说,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亿多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1.66亿人减少至2016年底的4335万人。中国将在4年内完成脱贫、提前10年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为此正在推进“精准扶贫”和“分类实施”,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易地搬迁安置、生态保护脱贫和教育扶贫,让扶贫对象切实脱贫。
刘结一进一步指出,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中国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中国积极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69个国家提供了医疗援助。
刘结一最后表示,习近平主席2015年出席联合国70周年系列峰会,宣布了中方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未来5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贫、农业合作和促贸援助等“6个100” 的项目支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等。这些举措正得到全面落实。中方愿同国际社会携手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