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全球报道:“月宫一号”实验室再启程 全天候封闭进行科研和学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12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5月10日,第一组4名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在入舱前宣誓。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新京报讯 (记者沙璐)昨日上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著

“月宫一号”实验室再启程全天候封闭进行科研和学习

    5月10日,第一组4名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在入舱前宣誓。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新京报讯 (记者沙璐)昨日上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著名的“月宫一号”实验室再次启程,开始名为“月宫365计划”的实验。“月宫一号”是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该计划将进行为期365天、多人次、更高闭合度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综合实验。


“月宫365计划”入舱仪式昨日上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举行。据了解,这并不是“月宫一号”第一次投入使用,2014年5月,北航已经成功完成105天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与上一次不同,此次实验时间更长、人数更多。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介绍,本次实验为期365天,舱内实验志愿者共有8名,分为2组,设置3班,全天候封闭进行科研、学习、生活等。

记者了解到,此次“月宫365计划”大科学实验,“月宫一号”实验团队将要验证和探索多项深空探测生命保障技术,推动中国航天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是完成世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国领航的重要契机。

“此次实验目的是,进一步验证和完善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调控技术,并研究该生物系统的可靠性评价方法。”刘红表示,实验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保障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基地生存所需的技术,在世界上发挥引领该技术发展的作用。

“月宫365计划”是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该类型实验,将为宇航员搭建一个高闭合度的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 揭秘

【面子】

“月宫一号”啥样?

1个综合舱、2个植物舱,总面积160平方米

“月宫一号”即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实验装置。

“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是未来月球、火星基地等载人深空探测所需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其特点是载人飞行器进入外太空后,可不再需要或很少需要地面物质支持,氧气、水和食物在系统内通过生物技术实现再生,航天员可长期在站内工作和生活,使长期载人航天和行星探测成为可能。

如此“高大上”“高精尖”的设备长啥样?“月宫一号”由1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组成,总面积160平方米,总体积500立方米。综合舱包括居住间、人员交流和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昆虫间。每个植物舱分隔为2个植物间,可根据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独立控制环境条件。

“月宫一号”可实现航天员在太空长期生活,是可与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

【里子】

志愿者忙什么?

有人种植、做饭,有人管固废、尿液等处理

此次“月宫365”实验将验证和探索多项深空探测生命保障技术。实验长达365天,舱内志愿者共8名,分两组,每组两男两女,两博两硕,设置3班。1组值第一班,持续时间60天,2组值第二班,持续时间200天,1组再值第三班,持续时间105天。

首批四位入舱志愿者是刘慧、刘佃磊、胡静斐、高寒。其中,刘慧是舰长,负责统筹舱内所有工作,植物舱II种植、管理,做饭;刘佃磊是副舰长,负责固废处理,尿液等废水处理,秸秆粉碎,小麦脱粒等,黄粉虫和蘑菇的养殖维护;高寒负责植物舱I种植及维护;胡静斐协助高寒完成植物舱I种植和维护,负责舱内物品管理等。

除工作外,据媒体报道,志愿者可打电话可上网,还准备了象棋和动感单车供娱乐健身。

【肚子】

志愿者吃什么?

通过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现自给自足

通过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载人飞行器进入太空后可不再需要或很少需要地面物质支持。也就是说,志愿者在密闭空间中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2014年首次试验中,团队栽培筛选出5种粮食作物、15种蔬菜作物、1种水果。利用植物不可食生物量(发酵处理秸秆)培养黄粉虫提供部分动物蛋白。

志愿者收获粮食、蔬菜、水果和黄粉虫,在系统中加工并食用,而不可食用生物量与人的粪便及食物残渣等废物,采用生物技术处理制备类土壤基质循环用于植物栽培。

与首次实验相比,此次种植的蔬菜、水果等增至30多个品种,包括茄子、西红柿、蘑菇、草莓等。

曾参与首次实验的志愿者、北航博士生董琛说,“这次温湿度控制系统更加精准,光源设置也更加人性化,闭合度预计高达98%,比3年前高出一个百分点。”

■ 探访

饮食严格计算 肯定不饿肚子

昨日中午,新京报记者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校区南门往里走百余米,便是“月宫一号”。“月宫一号”一层楼高,白色外墙配着蓝色拱形屋顶,入口上方挂有“月宫一号”字样,十分醒目。

从“月宫一号”正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两个植物舱。舱高3米多,舱内亮着粉色彩灯,两侧整齐摆放着植物。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月宫一号”科研团队队员介绍,植物舱内通过无土栽培,育有各种植物。除小麦等粮食作物外,还有蔬菜和水果。

植物舱门外贴有封条,舱外有科研团队队员值班,实时监测数据。据正在值班的同学介绍,在这两个植物舱后面还有一个综合舱与之相通。

据了解,该科研团队共有30多名成员,包含刘红等4名教授。昨日,刘慧、高寒等4人作为首批入舱志愿者正式进入月宫一号实验舱。“他们在舱内的饮食都是经过严格计算的,但肯定不会饿肚子。”舱外一科研队员说道。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获悉,目前,第二组志愿者正在做准备工作。新京报记者 潘佳锟


【编辑:姜贞宇】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