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前的“丝路金桥”景观作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电
古城担当
驼铃悠悠,穿越千载。两千多年前,张骞手执旌节,穿越大漠戈壁出使西域。此次“凿空之旅”,在汉长安与中亚各国之间,开拓出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通道,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烙下了光辉的印记。
2013年9月7日,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伟大构想的提出,让西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三年多来,西安这座东西方文明交流枢纽的十三朝古都,再次以崭新的姿态站立在国际舞台上。“一带一路”建设使西安这座“不靠海、不沿江、不沿边”的内陆城市站到了向西开放的前沿地带。
国家使命 西安担当
丝绸之路曾使古代长安一路向西、走向世界。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今天,我们要继续秉持先人们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当好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自觉融入和服务国家建设,扛起“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任,立足区位优势,整合资源优势,发挥产业优势,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大通道、大平台、大园区,以大西安大发展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西安作为陕西省会,大关中、大西北的首位城市,担负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使命,唯有以高度负责的历史担当,以对历史负责的务实态度,埋头苦干、奋发向上,让大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才能为奋力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力量。
构建合作大平台 广交四海宾朋
西安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与丝路沿线各国城市交流联通、互结友城,长安这座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如今再次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连接的重要桥梁。
近三年来,西安市与塞尔维亚克拉古耶瓦茨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相继与澳大利亚霍巴特市、亚美尼亚久姆里市等29个丝路沿线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里博尔市签署发展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西安市依托历史文化优势,以更加自信主动的姿态推动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多层次交流,丝路“朋友圈”不断发展壮大。
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博物馆友好联盟”;打造西安通航城市旅游营销合作暨“一带一路”国际航线发展常态化机制;申报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建立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设在西安;以“西安国际音乐节”、华夏旅游综合体为主要载体,打造“一带一路”文化聚集地和引领地;建立丝绸之路技术转移基地,推动本地企业融入全球创新链……
从过去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到如今的“有朋自远方来”,西安正开门纳客,广结四海宾朋,“大西安”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用好三个“国字号” 拓宽改革新空间
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西安揭牌成立,标志着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核心区的西安,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从2015年西安获批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2017年(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西安揭牌,三个“国字号”为西安“一带一路”建设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个“国字号”助推西安招商引资再创新高。2017年4月份,自贸试验区内新注册各类企业760家(外资5家),中科迪高、乐析医疗、海康威视、圆通科技、聚宝汇供应链金融投资控股(西安)有限公司、西安传化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和项目先后落户自贸区。
如今,西安加速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半导体、智能终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金融服务、软件信息服务、军民融合和创新创业八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3个万亿级优势产业。通过实施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工程,创新性支持了一批重大科技和产业化平台建设,以西安交大、西工大、清华大学等5家高校为发起单位的增材制造国家创新中心已正式落户,与西安交大共建了“丝路学院”和大数据研究院。
知者善谋,不如当时。作为连接“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重要枢纽,西安正在抢抓三个“国字号”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循环体系,在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上实现合作共赢,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
三个“国字号”是西安“追赶超越”的生动体现。西安以自贸区改革为契机,坚持打造“西安铁军”,全力推进行政效能革命,公布首批525项市级部门和全市3000余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让网络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腿”。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走创新发展之路,引导各级干部做“五星级服务员”,主动作为,用心服务,努力打造一流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简化审批手续、提升产业实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为追赶超越再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唱响“五通”大合唱 开辟合作新征程
三年来,西安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对外开放高地,搭建协作交流平台,推进沿线城市开展务实合作,开拓丝路国际合作新领域。
政策沟通:在第5届欧亚经济论坛期间,西安联合沿线国内外15个城市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加强合作协议书》,倡导并发布《西安宣言》,就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合作与发展达成协议。同时,西安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投资服务环境、生态宜居环境、生活品质环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优质发展环境。
设施联通:依托公路、铁路、航运等联合运输体系,西安正在积极构建西安国际中转枢纽港,打造陆路、空中和网上丝绸之路,一个立体化向西开放的大通道正呼之欲出。
贸易畅通:西安持续加大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坚持经济合作,商贸引领,进一步加强对外商贸交流,充分利用驻外经济商务参赞处、驻外中资企业商协会及行业商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积极为“走出去”企业牵线搭桥。
资金融通:渣打、汇丰等国际上知名的银行纷纷落户,为西安实现“金融互通”,打造丝路金色引擎提供了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硬件支持。同时,进一步创新金融发展模式,通过银团贷款、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等方式,支持境外合作项目建设。
民心相通:深入开展丝路国际文化交流和民间交流,组织央视春晚、元宵晚会西安分会场演出和2016央视中秋晚会,开展“中意文化交流项目”“中国西安文化周马雷行”,赴法参加2016波城博览会暨“西安文化周”,举办“丝路国际电影节”“西安国际音乐节”“探寻丝路文明,感受中华魅力”孔子学院海外学子西安冬令营和“中国著名作家看西安—丝绸之路西安文学采风创作”,创作演出歌剧《张骞》、舞剧《传丝公主》、“黄河”辉煌之路交响史诗音乐会,西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互动形式不断创新,交流领域不断拓宽。
构筑立体化丝路 开创共赢新未来
现代丝绸之路,已穿越时空,成长为一条立体多维的对外交往大走廊。西安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项目支撑带动战略,以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西安港”“iesroad.com(网上丝绸之路)”等重大项目为引领,网陆空齐发力,铸造了一条立体化丝路。
随着2017年4月1日中欧班列(西安—布达佩斯)正式开行,西安已成功开通了至华沙、汉堡、莫斯科、布达佩斯4条中欧班列线路。中国内陆唯一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首单业务——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进口小麦顺利通过检验检疫,并在西安港举行了放行仪式。“西安港”成为我国首个获批国际和国内代码的内陆港口,进出口业务可以做到“不用转关、国际直达”,并相继获批筹建国家进口肉类、粮食指定口岸,向西开放口岸体系加快形成。
2015年10月,西安市依托综合保税区正式启动跨境出口业务,开放网上试点平台(www.iesroad.com),启动了跨境直购进口业务,国内外众多电商蜂拥而至,迅速聚集了一批电商、信息平台公司、支付和物流体系机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一条网上丝绸之路已成为坦道通途。下一步,西安将进一步完善自贸区管理体制、制定自贸区支持政策、加大自贸试验区产业扶持、支持自贸区科技创新互动、加快自贸区人才聚焦。
振兴大西安,再创新辉煌。今日之西安,正以开明开放、创新创优的气度和胸襟,传承丝路精神,弘扬时代风采,按照“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不断谱写出“一带一路”建设新篇章。(首席记者 张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