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乌兹别克斯坦演讲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从此拉开共建“一带一路”的世纪大幕。
3年多时间,从倡议到实施,“一带一路”在助力沿线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实现互联互通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他们之中,有在义乌做红酒生意的商人,有在泰国创业的小语种人才,还有在新疆做乡村旅游的农牧民……正是这一个个的普通人,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书写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说服力的注脚。
搭上中欧班列,“洋货生意”大提速
2017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上外商产品展示。
在浙江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的盟德西班牙商品中心,金海军正在向往来经销商推介一星期前刚通过中欧班列运回来的西班牙红酒。在这个博览会上,中欧班列产品展区前的人格外多,红酒、彩色铅笔、进口食品、日用品等商品琳琅满目,它们全是通过中欧班列运输到了义乌。
金海军从2008年就开始从事西班牙红酒贸易。据他讲述,早先红酒运输多通过海运,不仅运输时间特别长,且由于海上风浪颠簸,刚到货的红酒口感也大打折扣,必须静置一段时间才能上架。“义新欧”中欧班列开通后,他立刻包下十几个集装箱,购置了价值1000多万元的红酒和橄榄油。由于铁路运输快,颠簸较少,红酒品质尚佳,赶上年末销售期,短时间内所有红酒便被卖空。
2014年11月18日,被称为古丝路上的“新驼队”的“义新欧”班列,满载着82个集装箱标箱小商品,从浙江义乌始发,奔向13052公里之遥的西班牙马德里市,迎着复兴的古丝路,开启横贯亚欧大陆新的旅程。如今,义乌已先后开行至马德里、德黑兰、俄罗斯、阿富汗、拉脱维亚、伦敦等的货运班列。随着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一条便捷高效的陆路贸易通道也随之建成,古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再次呈现。
同样做洋货生意的方旭东对此也颇有感触。据他介绍,2014年“义新欧”刚开通时,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品主要是义乌市场上的小商品。如今,随着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送出的商品已不只限于义乌,而是覆盖到整个长三角。与此同时,回程的商品也从最初红酒、橄榄油,发展到现在的日用品、机器设备、零配件等。
5月13日,X8024次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从义乌西站鸣笛驶出,这列满载小商品、服装等货物的列车已是2017年开行的第1000列中欧班列。中国铁路总公司统计显示,2017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612列,增长158%。
不仅如此,“义新欧”班列还完成了与跨境电商的首度合作。去年5月,深圳一家跨境电商公司用“义新欧”进口了一批价值100多万元的母婴奶粉,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一半,运输成本只有空运的30%。短短半年时间,它们就通过中欧班列运送了将近100个货柜,今年目标是通过中欧班列运进500个货柜商品。跨境电商从此迎来了“铁路时代”。
海外创业,小语种人才迎大机遇
泰国“广外一条街”揭牌仪式。
拉沙传比色路是泰国曼谷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林林总总的商铺前大多挂着“广西外国语学院”的中文招牌。由于这里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学子创业聚集的一条街,因此,这条路又被成为“广外一条街”。
谢仕明的中泰通语言学院就是众多商铺其中的一家,这也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学生在拉沙传比色路上成立的第一家企业。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泰两国的经贸、文化往来更加密切,需要大量泰语人才,这带火了谢仕明的语言学校。如今,中泰通语言学院在泰国已经拥有十几家分校。“没想到发展得那么快,生意越做越好!”
在谢仕明的记忆中,2010年的拉沙传比色路只是曼谷一条普通的街道,来往人少,租金不高。跟随学长成功的创业步伐,越来越多的广外学院学子选择拉沙传比色路作为在泰国居住创业的首选地,也逐渐带旺了街道的人气。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中泰两国的交流加深,其中蕴含大量商机。很多泰语专业学生在读书时有过创业实践,再加上语言的优势以及两国在文化上的相近性,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宜的‘创业点’,迅速扎根当地。”广西外国语学院董事长朱桂玲告诉记者。
不仅是泰语,为了向“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广西外国语学院还开设了越、柬、缅、印尼、老挝等小语种专业。从2016年起,该校进行了“大学东语”教学改革,规定每一个非外语类本科生必须选修一门东盟国家语言。此外,除了向外输送中国留学生,广西外国语学院也积极吸引东盟学子到中国留学,尝试广西高校办学的新模式。
数据显示,该校东南亚小语种专业近三年的招生规模每年都有50%的增长;2015年、2016年越南语、柬埔寨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100%,泰语专业学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
“现在东盟国家语种专业的学生非常吃香,就业前景特别好,学生在大三时就被各公司预定了。”朱桂玲说。
“旅游+”时代,农牧民踏上幸福路
春季的巴里坤湖。
“现在到巴里坤湖旅游的各地游客特别多,我每天的收入也不错,有100多元,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在景区售货亭旁,新疆巴里坤县海子沿乡卡子湖村村民达吾提·夏得肯一边忙着招呼游客一边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
巴里坤古称蒲类,在古丝绸之路北新道上,是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也是新疆汉文化的母源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为新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巴里坤县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在巴里坤县,像达吾提·夏得肯一样依靠旅游业增收致富的农牧民不在少数。海子沿乡尖山子村的库来·贾格巴尔以前是一位家庭主妇,旅游业兴起后,她承包了2个毡房用来做餐饮服务。高峰期时每天可以接待上百游客,消费4-5只羊,全年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以上。
随着“一带一路”旅游热的兴起,巴里坤县抢抓机遇,投入资金790万元建设巴里坤湖景区二期配套工程,其中有牧家乐餐饮区、旅游市场等工程项目。通过扶持乡村旅游产业,成立了民族特色食品加工专业合作社3家,发展牧家乐、家庭旅馆30户,直接带动3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极大地增强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信心。
“近年来,巴里坤县把S303省道(丝绸之路新北道)打造成县城境内一条景色独特、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走廊。巴里坤天蓝、水清、地绿,通过原生态的美丽风光,打造一批生态旅游区,打响旅游这张名片。”新疆巴里坤县旅游局局长陈建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