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浙江 » 正文

全球报道:但闻衣杵声 不染碧池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18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但闻衣杵声 不染碧池水核心提示:眼下,剿灭劣Ⅴ类水攻坚战正在城乡纵深推进,巩固扩大治污成果,是实现高标准推进“五
原标题:但闻衣杵声 不染碧池水

核心提示:眼下,剿灭劣Ⅴ类水攻坚战正在城乡纵深推进,巩固扩大治污成果,是实现高标准推进“五水共治”的重要一环。浙江省党代会强调,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为避免治水陷入“反复治、治反复”怪圈,金华瞄准河塘洗衣顽疾,首创生态洗衣房模式,既重视基层关切、满足百姓需求,又推动乡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实现河塘提水质、农民得实惠的“双赢”,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治水获得感。

水乡农村的清晨,路灯还拖着一抹黄,天边已泛起鱼肚白。

阳光穿过窗前的枝叶,唤醒了兰溪黄店镇都心村里勤劳的人们。波光粼粼的池塘,被一串清脆的笑声打破宁静。晨起的妇女们,端着洗衣盆,来到池边的生态洗衣房,延续着千百年来流传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是,洗衣后的污水不再流入河塘,池塘依旧清澈如许。

剿劣行动正在浙江大地深入开展,金华共有1558个劣Ⅴ类小微水体亟须消劣。针对影响治水成果的顽疾——河塘洗衣,当地并没有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建设生态洗衣房,既护好一池碧水,又解决洗衣等民生问题。由此,一场自下而上发起的农村“洗衣革命”,在金华不断发酵和演绎。

伴着徐徐清风和绿水青山,妇女们轻扬手臂,一伸一收间,河塘顿时鲜活起来。此时,洗衣不再是简单的劳作,而是画中美景,让人们对美丽乡村展开了无尽想象。

个问题 堵与疏,怎么办

“污染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每天走过坞慈塘的都心村村民,心里总有个疑问,在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后,江河湖泊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但沟渠池塘中的水,看起来仍旧脏兮兮的。

污染物溯源排查的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洗衣废水直排河塘,是主因之一。化纤材质的印染布料容易褪色,洗衣粉中的磷等又不易溶解,金华市农办副主任郑俊杰说:“洗衣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就不足为奇了。”

在河塘里洗了大半辈子衣服,72岁的村民唐赛娇不敢相信,这个传统习惯竟会给他们带来烦恼。

记忆中,小时候她坐在河塘边陪妈妈洗衣服,脚丫在水面掀起一道道波纹,妈妈温柔的笑容就印在她的脑海里;长大后,她带着一家人的衣服,手腕娴熟翻转搓揉,和村里的姑娘们聊着家长里短,那是清晨午后最惬意的时光;儿女成家后,陪她洗衣的伙伴们也已经鬓染白霜,她们却仍然有说有笑、乐不可支。

河塘洗衣,陪伴着唐赛娇的半生年华,已经融入她的生活。过去,村里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在河塘边洗衣;如今有了自来水,村民的习惯还是改不掉。唐赛娇总觉得,在家里水槽的局促空间里,洗起衣服来不够舒畅,洗被子等大件更是麻烦。

“水质好了,却不能用,治水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同样的困扰,都心坞慈塘塘长王老四也能感受到。一方面,村民难改传统的洗衣习惯;另一方面,一些农村还没有全通自来水,硬件设施仍不够完备。

曾几何时,这演变成了一场“猫鼠游戏”,村民洗,塘长劝;塘长走后,村民又洗……不只在金华,河塘洗衣废水直排,已经成了全省乃至全国性的一个治水难题。

“与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比,河塘洗衣看起来不起眼。”郑俊杰说,但封闭的沟塘流动性差,想要保持长治成效,必须得到有效整治。

面对河塘洗衣,不少地方的做法,就是下一纸禁令。重重矛盾中,金华人也曾想过出台法规,禁止河塘洗衣,但考虑到老百姓的诉求,便耐着性子寻找平衡点和突破点。

今年5月,在镇村两级努力下,都心村在坞慈塘旁,将废弃的公厕改造成生态洗衣房。几乎在同一时间,浦江村民利用灌溉沟渠、生态湿地,建起了一个更富生趣的生态洗衣房。不断迸发出的基层智慧,让生态洗衣房越来越实用,越来越有生命力。

“办法总比困难多。”唐赛娇为此感到欣喜,从此也不再为洗衣烦恼。三五名妇女边洗衣边聊天,几个孩子坐在石板上戏水,悠然和谐的景象又回到了身边。

次创新 小投入,大改变

水乡的女子,有水一般的娇柔。她们用一双手,承担起全家的饮食起居,靠着勤劳质朴,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如何不污染河塘,又留住她们劳动的美丽?金华人想出了自己的办法。

沿着都心坞慈塘,岸边新设了一排洗衣板,内高外低。这样,不仅方便了村民洗衣,而且污水会顺着外侧的凹槽流进污水管网,不会再污染水塘。

但在简单改造后,一些村民还是提出了顾虑,“下雨仍旧会把污水冲进水塘”“天热起来蹲在塘边肯定吃不消”……群众的这些难处,激发了进一步的创新动力。

直到不久之后,塘边的一个废弃公厕被改成生态洗衣房,一切声音戛然而止。

这个洗衣房有廊柱、有房顶,设计古色古香;抽井水到高处水箱,再连至各个水龙头,污水则接入管网。6个洗衣槽、2个拖把池,既满足了村民的洗衣需求,还能遮阳挡雨。“不用再蹲着洗衣了。”习惯的改变,不仅没让唐赛娇不适,反而更让她兴奋。

尝到甜头后,这场洗衣革命,便像星星之火,在金华乡间燎原起来。

烈日炎炎下,55岁的浦江岩头镇洪家村村民陈雪莲端着洗衣桶,带着小孙子出门。在这里,洗衣房又是另一种模样。

洪家村位于蜈蚣溪畔,村里人世代在溪里浣洗。倚着蜈蚣溪,洪家村建有狭长水渠,利用地势落差,引溪水灌溉田地,已有百余年时光。村民取一段沟渠,扩展至2米多宽、10米多长的水域,四侧铺设洗涤石板,上盖由防腐木和有机玻璃搭建的屋顶,花费9万元,建成一个别具风格的洗衣廊亭。

在村支书洪毓骞眼里,这笔钱很划算。治水后,溪水从劣Ⅴ类提升为Ⅱ类,村民又来到溪边浣洗。这里按上中下游顺序,标明洗菜、洗衣、洗拖把的功能河段。污水沿沟渠进入生态湿地,经净化后流回蜈蚣溪。

“洗衣房建成后,时常可看到妇女们带着孩子来到水塘边,孩子嬉水也安全多了。”洪毓骞说,或许是这种接地气,赋予了这项工作重要的意义。

目前,金华生态洗衣房建设已有3种模式:以都心村为代表的,适合在平缓地区使用;以洪家村为代表的,适宜在山区推广;以金东区鞋塘镇支家村为代表的,水源是自来水,洗涤废水集中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符合城镇、城郊的实际。

面对这场革命,金华始终抱着开放的态度。市农办主任俞佩芬说,金华不急于推广一种模式,“基层的智慧无限,我们期待更多更好的创造”。

几天前,一块“浣衣房”木质牌匾,挂上了黄店镇上包村的一间改造农房。“不染琴池水,仍闻衣杵声。”门前颇具韵味的大红对联,衬得人们脸上的笑意更浓。新的洗衣方式,是他们要渐渐习惯的新生活。

种理念 百姓事,无小事

这场乡村洗衣革命,让不少干部意识到:站得高自然看得远,但还要多俯下身来,听听基层的声音。

生态洗衣房建设已经成为一场来自基层的智慧大比拼。不仅如此,近年来在金华推行的不少决策,都发源于民间。

在浙江农村广泛推行、得到国家住建部肯定的垃圾“二分法”,出自金东区澧浦镇。在该镇琐园村,80岁的村民叶月仙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把垃圾丢进家门口的垃圾桶里。在这里,垃圾分类变得很简单,“就看会不会烂嘛,不会烂的扔灰色的桶,会烂的扔绿色的桶。”村民朴素的想法,最终上升为党委、政府的决策。

同生态洗衣房一样,什么方式被老百姓普遍接受,就化为因地制宜的政策。创意从基层孕育,政府则负责归纳总结。“通俗易懂,符合农村实际。”俞佩芬说,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如今,洗衣革命,还在不断前进。

6月,金华组织全市相关人员取经兰溪生态洗衣房建设,鼓励各地积极创新。在这场“头脑风暴”中,更多创意涌现。比如,统一提供无磷洗涤剂,供村民免费洗衣;比如,在洗衣房遮阳棚顶安装发电装置,利用太阳能供电;再比如,在洗衣房旁建设文化礼堂,把洗衣文化融入其中。

在金华,建设生态洗衣房已经被列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范围。一个个造型各异、古色古香的洗衣房,更像是河塘边的风景,串珠成链,把村庄打造得更精致。

居住着2000多村民和500多外来人口的都心村,有3口池塘,生态治理后,水质已为Ⅲ类。让担任村党支部委员的王老四更高兴的是,村民更愿意和村干部聊天了。

生态洗衣房投用后,每天早晚都爆满。闲暇时,王老四喜欢靠在河塘边,和村民聊聊村子的未来。他感慨:“和群众的距离真的拉近了。”

沟通,是王老四这样的村干部最需要面对的课题。以前,因村里一些工作触及利益,都心村部分村民对村干部存有怨言,一个月都说不上几句话。生态洗衣房建好后,水电费由村里承担,村民可以聚在一起洗衣服、唠家常,又不会污染池塘,大家拍手叫好,干群关系也逐渐恢复融洽,“洗衣服时,大家什么话都会聊。很多事,解释清楚,聊开了也就好了。”

为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金华不少农村还将生态洗衣、无磷洗涤等纳入村规民约,助推剿劣工作提标提速。而禁磷工作进一步提出后,更多妇女主动加入劝导小分队,充当“第二塘长”的角色,在洗衣高峰时段来回巡查,协同塘长劝导在河塘里直接洗涤的行为。

如果你路过金华农村的河塘,遇见这里正在洗衣的妇女,能看见她们脸上的喜悦。

如今,这种快乐尽情挥洒。沁着汗珠的脸庞,悠扬轻哼的小曲,她们成为水乡农村的一道独特风景,让乡土记忆得以安放。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