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萍的挎包里带着工具,遇到小的脏乱问题就随手清理。东城区龙潭街道供图
每天早中晚在小巷里巡查,随手清理垃圾……在东城的大街小巷,活跃着1999名“小巷管家”的身影。如今,“有事儿找管家”成了东城区居民解决身边难题的最有效途径。“小巷管家”的“元老”之一梁萍阿姨最近开始带着自己的老伴儿巡逻,她笑着说,“从十九大开幕以来,我让老伴儿跟我一起巡逻,多一双眼睛看着心里更踏实。既然咱当了小巷管家,就要把这份工作做好。”
“元老管家”巡逻带家属
梁萍阿姨是“小巷管家”的“元老”之一。今年4月开始上岗,梁萍说,这几个月以来,自己总结了一下,一共有“三多”:“第一多,就是巡查的次数多了,最早是早晚各巡查一遍,后来发展到下楼遛弯买菜的时候也巡查。再后来夏天了,有好几次下大雨,我就怕哪儿有低洼的地方积水、哪儿的水箅子堵了,根本在家闲不住,时不时就得下楼看看。”
第二多就是梁萍随身携带的东西越来越多。北京晨报记者看到,梁萍每次巡查都会带着一个小挎包,“装着记录本,看到什么问题能解决的当时解决,解决不了的记在本上,向街巷长和社区汇报。还有小巷管家的名片,上面有我电话,街坊邻居拿着它就能找到我。还有抹布、纸、小铲子,这样遇到小的脏乱问题我随手就能清理干净。”此外,夏天巡查时,梁萍还会细心地在包里带上防暑药品,社区里老人多,她还随时备着救心丸、糖,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一‘多’就是我老伴儿。”梁萍笑着说,“从十九大开幕以来,我让老伴儿跟我一起巡逻,多一双眼睛看着心里更踏实。既然咱当了小巷管家,就要把这份工作做好。”
随手解决小事3000件
龙潭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街道在全市创新提出“小巷管家”参与“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模式。所谓“管家”,就是把街巷当成“家”来经营,每位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有权利参与街巷的治理,把家里的事“管”好,促进“家”氛围的营造。龙潭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小巷管家”从一开始就具有“草根性”,他的核心竞争力和内涵就在于居民群众可以在家门口管理身边的事,街坊邻里一起享受共同治理家园的成果。
记者了解到,“小巷管家”成了居民自治的新模式,也助推了城市精细化管理,让社区的环境更加优美更加宜居。街道总结提炼了“每日巡、定期访、随手做、实时报、及时记、按时刷”工作真经,86条小巷招募了小巷管家149人,其中居民119人,地区单位30人,党员79人。“小巷管家”运行及上岗以来,共巡访近两万小时。通过“小巷管家”随手做,解决5大类近3000件事项。通过“小巷管家”上报后,由街巷长协调解决的事项也超过千件。
东城19个街道全覆盖
以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退休人员为主的“小巷管家”不设年龄、性别、学历等门槛限制,截至8月30日,东城区19个街道(地区)共招募“小巷管家”1999人,实现全区178条主要大街、1005条背街小巷“小巷管家”全覆盖。
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巷管家”们在规定动作基础上,还积极拓展出不少“自选动作”:主动认养绿地花箱;在老旧小区停车管理问题上,主动征集居民建议,积极参与协商议事,向街道提出合理化建议;组建由小巷管家牵头、吸引其他群众的小巷管家团,发挥居民自治组织作用,深挖街巷文化内涵,开展街巷文化导览项目;单位“小巷管家”们在监督本单位落实门前三包,动员单位职工共同参与维护街巷环境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