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在社交网络中经常能够看到不少励志情感类的“心灵鸡汤”文章。不久前,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为微信朋友圈里刷屏,引发热议。有网络知名人士还评论称,该文“不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心灵鸡汤”一词最早源于美国的自助书籍,这类书籍常常用来帮助读者在迷茫时找寻方向。在互联网时代,“心灵鸡汤”文章之所以能够大范围流行,表面看是自媒体推波助澜的结果,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故事效应和成功焦虑的底层逻辑。
大部分的鸡汤文其实都是在讲故事,人们在读故事的时候能够暂时从身边僵硬的现实中解脱出来,从而受到故事内容的影响,在心理与行为上做出短暂或长期的改变。这就是鸡汤文的故事效应。
事实上,有些故事属于“治疗性故事”,有助于人们应对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对个人健康成长或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有一些鸡汤文则是单纯地讲道理,虽然较为抽象,但因视角独特,话语温暖或犀利,其产生的吸引力也会催生与故事类鸡汤文类似的转发效应。因此,人们在微博或微信朋友圈转发鸡汤文,不仅是进行励志自主,也是通过社交网络的转发来显示自己的价值观与态度,甚至一些激进的鸡汤文还会被人们当成批评和攻击他人的素材。
鸡汤文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人们追求成功、缓解焦虑的需求。
成功焦虑是人们在竞逐成果过程中所引发的焦虑,它其实代表了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例如,当社会文化变迁使人们以经济财富、出身、地位、权力、名气等作为社会价值,而不是以爱、责任、关怀、理解、人格完整等自身生命价值去定义成功时,更容易导致社会疏离和人格分裂,进而产生成功焦虑。
在这种时候,人们常常采取两种方法来应对,一种是通过采取实际行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则是通过一系列让自我感觉麻痹的策略来使自我感觉发生变化。事实上,在笔者看来鸡汤文就属于后者,它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给予人们精神安慰和激励,从而使人们能够采取积极实际办法去解决问题。
当然,有些鸡汤文能够给予人们鼓励或启发,但有些“毒”鸡汤文则通过人为构建故事、进行社会比较等来渲染紧张情绪,在社交媒体有限的虚拟空间下,更容易诱发部分读者不良情绪或错误认知,这是值得警惕注意的。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社会心态是受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时下,很多渲染一夜暴富、迅速成功的鸡汤文之所以流行、受到追捧,恰恰反映出了我国社会当下的一种成功焦虑心态。笔者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中的成功焦虑心态,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式来进行准确调整。(作者是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