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 » 时评 » 正文

全球报道:增强御灾能力是最好的纪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12  来源:环球网
核心提示:今年的5月12日,格外不寻常,汶川大地震过去整整10年了。回望那场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惨痛损失的历史大灾难,可以有很多的视

今年的5月12日,格外不寻常,汶川大地震过去整整10年了。回望那场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惨痛损失的历史大灾难,可以有很多的视角和维度,而最好的纪念,则是进一步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

汶川大地震之所以伤亡特别惨重,主要原因当然是震级太高。其次,则与建筑物等设施的地震设防标准太低有关。不难想象,山区乡村里的那些民居怕压根儿就没有抗震的设计。如果说那是一种“从无到有”过程中的痛,那么,我们今天正在努力迈向“从有到好”的征程中,进一步增强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提高防灾减灾的水平,必须是这个“好”字中的应有之意。因为,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以及现代化的水平,也是人民福祉的一种提升。不断提高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系数,理应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这些年来,我们的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地震的人员伤亡数量逐步在减少,这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大进步。但我们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当前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灾害信息共享和防灾减灾资源统筹不足,重救灾轻减灾的思想还比较普遍等。

为什么会出现“重救灾轻减灾”的情况?救灾是急活、显绩,减灾是慢功、潜绩;前者忙一阵子,后者可能要搞一辈子;前者政绩立竿见影,后者的成果有时则可能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 ...但防灾减灾的意义,一点不比救灾小。它的立足点是防患于未然,是减少灾害损失最有效、最经济的路径和手段。

重视防灾减灾,就要在工作评价和干部的任用上,与救灾同等重视。防灾减灾之所以易被忽视,还因为一些干部平时心中就“无灾”。作为现代化的管理者,居安必须思危,必须要有灾害意识。灾害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事先有无防范的意识和应急的措施,以及承灾能力的强弱,都直接关系着灾害带来损失的大小。只有心中有灾害意识,才会持续把防灾减灾工作拿在手上,而不是发生灾害时才抓紧一下,平时就搁在一边。

防灾减灾是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持续投入,全面发力,久久为功。加大对防灾减灾领域的投入,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潜心研究防灾减灾技术,需要不断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这是为广大群众集体购买保险所交付的保费,应该列入政府的硬开支。只有平时多投入,才有灾时少损失。

2009年5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正式实施。该法对防震减灾规划、地震应急救援、震后恢复重建等做了完善,明确了防震减灾管理体制等16项机制。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文件。今年,国务院又专门新设了应急管理部。这些顶层的设计和安排,标志着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国家行为。今天,经历过深重灾难磨砺的中华民族,正在成熟起来,强大起来,相信在中国,灾难带来的损失一定会越来越小。(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