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 » 时评 » 正文

全球报道:犯罪心理学视角的跨界兼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12  来源:环球网
核心提示:滴滴作为一个网约车平台,招募和吸引各类私家车车主成为兼职司机,司机能够赚钱,平台可以盈利,市民得到便利。然而,日前发生的

滴滴作为一个网约车平台,招募和吸引各类私家车车主成为兼职司机,司机能够赚钱,平台可以盈利,市民得到便利。然而,日前发生的滴滴司机杀人事件,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平台的安全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兼职司机杀人事件呢?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出发可以归纳为如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角色切换困难。滴滴司机并非专职,几乎各行各业中都有人兼职滴滴司机,而滴滴司机是一个服务型的角色,需要在约定地点到达,需要态度友好地面对客人等。如果兼职的滴滴司机本来的职业内容和职业要求与滴滴司机这一角色之间差异过大,就会造成角色切换困难。特别是一些高精尖行业的兼职司机,或者是性格较为急躁的兼职司机,都不太容易切换到服务型网约车司机的角色。这会极大地影响到司机本人的情绪和自我评价。一旦司机情绪过于负面,比如暴怒和感到被侮辱,就可能促成暴力事件。

其次,故意利用滴滴司机角色犯罪。滴滴司机往往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客人,其中不乏单独出行的年轻女子,老年人甚至小孩,而这些人都是罪犯们的绝佳目标。因此,一些潜在的、有意从事犯罪的人可能会利用滴滴司机这一角色来寻找犯罪机会。

最后,乘客纠纷导致犯罪。有一些犯罪并不是蓄意的,但由于滴滴客人与滴滴车主都是各种各样的人,而一些脾气暴躁或不文明的客人或车主都容易与对方发生争执和纠纷。有些时候情况十分恶劣,纠纷进一步加剧,就会出现打人、伤人甚至杀人的情况。

诚然,各行各业都有各式各样的犯罪行为或者意外,滴滴司机杀人这样的极端、小概率事件并非常态。但是,在笔者看来,此次事件应引起大众足够警惕的是,应该如何规范越来越多的跨界兼职者。

中国现在的跨界创新发展迅猛,除了兼职网约车司机,还有兼职送外卖、兼职家庭教师、兼职销售等跨界兼职。这个现象造成传统的职业伦理道德的束缚越来越弱,职业对个人的约束力越来越小,甚至很多人因为兼职跨界而没有了对职业的身份认同、伦理遵守。

究其原因,还是角色切换困难。每一个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要求和伦理道德规范,跨界兼职的人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或教育,对兼职行业的伦理道德了解不够,或认为兼职不是自己的本分,无法正常切换到相应的职业角色,造成对职业伦理道德的忽视或轻视。而今后兼职跨界的现象必将越来越普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对兼职人员的系统培训和严格筛选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兼职人员本身需要正视兼职行业的角色,选择适合自己人格和能力的兼职,并尊重兼职行业,而不是忽视或逃避。(作者是西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