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国硅谷科技公司一直屹立于浪潮之巅,硅谷投资逻辑更是被国内VC/PE从业者奉为圭臬。由于中美两国国情不同,高科技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盲目对硅谷逻辑生搬硬套容易诱发一系列恶果。
由于硅谷投资逻辑对于项目能否经得起商业市场的检验有非常高的要求。这就会导致“短、平、快”的项目更能获得投资人的青睐。使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偏向于技术应用,而不是底层技术研发。
就硬件来说,国内芯片设计公司更加趋向于从国外购买技术授权。中国手机芯片厂商卖出去了上亿片芯片,但芯片里的CPU的源代码没有一行是自己写的。而真正从底层开始设计芯片的公司,却被很多业内人士蔑视为自不量力的“堂吉诃德”,在资本市场上被视为“毒药”。
就软件来说,获得资本青睐的大多是只做短线规划的项目,这就使中国在基础软件上异常脆弱。虽然中国有QQ、微信、支付宝等一大批应用软件,但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上,市场份额却微乎其微,基本被微软、谷歌等公司垄断。
正是因为硅谷逻辑更加倾向于各种抢风口,使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无人问津,进而使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建设在美国人的沙滩之上。
以史为鉴,硅谷逻辑其实仅适用于美国这样在高科技产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作为工业后发国,要想在高科技产业上追赶美国,盲目遵循硅谷逻辑是自寻死路。日本和韩国曾经在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遵循的都不是硅谷逻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推行“官产学”模式。日本政府将富士通、日立、NEC、三菱、东芝等一批大企业与日本顶尖学府绑在一起,并提供充足的资金让大家“烧钱”。通过这种不求短期回报的长线投资,日本半导体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排在前10位的半导体企业中,日本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与之类似,韩国的三星、SK海力士等半导体巨头崛起的过程中,也没有遵循硅谷逻辑,三星的“反周期投资”更是完全背离硅谷逻辑的举措。却把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的半导体厂商打得节节败退。
作为工业后发国,中国应当借鉴日韩的成功经验,摒弃被实践证明“弊多利少”的硅谷逻辑,开创出一套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投资逻辑。
之所以强调社会效益,主要是因为建立在美国基础软件和硬件上的中国信息产业已然成为大国博弈中最大的短板。何况核心技术和国防安全是无论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硅谷逻辑一味地强调短期经济效益,放在宏观层面上,反而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作者是科技金融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