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指导员进社区指导分类,垃圾收运车辆“桶车对接”收运厨余垃圾,垃圾楼里称重监控各社区、单位送来的垃圾量……从去年开始“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以来,一套新的垃圾分类清运流程在本市一些街道推行。其中在东城、延庆等区进行的垃圾分类源头排放登记制度,将在全市推广,逐步实现对垃圾分类的全流程监管。
“一长四员”指导垃圾分类
“阿姨您看,二斤五两,3分给您计上了。”8月10日早上7点,东城区崇外街道新怡家园4号楼楼下的一排垃圾桶前,垃圾分类指导员刘大姐笑眯眯地给一位老奶奶的垃圾袋称好重量,用“分一分”APP扫码积分,然后把袋子里的果皮、菜叶倒进了厨余垃圾桶,又使劲抖了抖塑料袋,把袋子扔进了旁边的其他垃圾桶里。“现在这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意识提高了不少,就算我们不在这儿,大家也知道要把垃圾袋单拿出来,不跟厨余垃圾扔在一起了。”刘大姐说。
市城市管理委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处长冯向鹏告诉记者,相对于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还比较难。
如何鼓励居民分类投放呢?各区积极招募垃圾分类宣传员、指导员、分拣员、监督员和楼门长等“一长四员”专兼职人员,充实基层管理力量,引导居民自觉开展分类投放。通过“一长四员”人员在社区对垃圾分类的指导、监督,逐步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投放意识。崇外街道所在的东城区,发挥“小巷管家”作用,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充分动员街巷长和“小巷管家”等基层力量,引导街巷居民、驻街单位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手把手指导发挥了作用。记者随机翻看了新怡家园社区里的几组垃圾桶,发现厨余垃圾桶里几乎看不到塑料袋、餐盒等垃圾,可回收垃圾桶里基本都是废纸、饮料瓶等。在崇外街道老旧小区崇东社区,记者看到,社区北门外的垃圾桶站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三个投放口。记者在垃圾桶站旁观察了半小时,先后有16位居民来倒垃圾,其中8人把厨余垃圾和塑料袋分开投放,3人把一袋垃圾整个扔进了厨余垃圾投放口,还有5人把一袋装着纸巾、果品、纸巾袋等垃圾的“混合体”扔进了其他垃圾投放口。在垃圾桶旁,还有一个呼叫按钮。居民告诉记者,按下按钮,分类指导员随身佩戴的手表就会收到消息,一两分钟内就能赶到,帮助居民对垃圾分类进行指导、二次整理、称重积分等。
据了解,目前,崇外街道已实现辖区内全部12个社区的垃圾分类全覆盖。今年1月至7月底,崇外街道共分出厨余垃圾1497.1吨,全辖区仅6月份的厨余垃圾分出率就达到26.84%(7%达标),垃圾减量率每月平均达到20%以上。
厨余垃圾清运“桶车对接”
以往,不少小区都出现过垃圾桶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但各种垃圾混堆在垃圾楼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垃圾的分类运输、处理,也影响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对于分类收集面临的难题,市城市管理委采取“桶换桶”、“桶车对接”、厨余垃圾专业收运车向社区延伸等分类收集模式,改善垃圾混装混运问题,提振居民分类信心。
“现在我们的垃圾楼里只有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全部用专业车辆进入每个社区直接收运,经过扫码称重和数据上传,一站送到处理中心。”东城区崇外街道副主任肖华强说着指了指一个垃圾桶侧面小塑料盒模样的物体,这其实是每个垃圾桶的“身份码”,厨余垃圾收运车每天早晚定时进入社区,“桶车对接”收运垃圾,在把垃圾桶抬升的过程中就完成了身份识别、称重、上传数据等工作,所有收运的厨余垃圾由专业车辆直接运往东城区处理中心,进行资源化处理。
生活垃圾有望依法按量收费
在崇外街道,还有一套垃圾分类全流程监管系统。点选社区名称、时间、垃圾种类,就能随时查看该社区在选定时间段内是否清运了垃圾、具体的清运时间、垃圾重量,对垃圾分类全流程进行实时监控。
崇外街道对辖区内四座垃圾楼进行了改造,在垃圾楼外加装地磅,系统事先录入每辆垃圾清运车的重量和所承载的垃圾产生主体,当垃圾清运车向垃圾楼运送垃圾时,先过磅称重,实现对各产生主体垃圾量的统计,进而得出各个辖区各类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流向。
记者看到,系统还通过各产生主体日常垃圾量的监控数据累积,建立了异常报警系统,对于出现异常报警的垃圾产生主体,会通过精准化行政执法确保问题高效解决。“如果一个餐饮单位连续几天都没有清运餐厨垃圾,那我们就会立刻和属地执法部门沟通,上门检查。”崇外街道相关负责人解释。
冯向鹏表示,崇外街道的垃圾分类全流程监管系统是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体现,现在延庆、东城等区正在大力推动这项工作。下一步,全市还将建立垃圾分类源头排放登记制度,对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内的住宅小区、餐饮单位、党政机关、企业商户等各类垃圾分类责任主体进行信息普查,通过在源头排放计量登记,监管收运车辆轨迹,在垃圾楼或末端处理厂实施车牌识别和自动计量,建立交易场景,逐步建立更加优化的利益传导机制,实现生活垃圾来源可追溯、数据可校验,“就好比是一张电子地图,从垃圾产生主体到垃圾桶、垃圾楼、中转站都在这一张图上,垃圾从哪儿来,去了哪儿,一目了然。”冯向鹏说。
垃圾分类源头排放登记制度将为推行生活垃圾依法按量收费奠定基础。若能由垃圾产生主体缴纳的垃圾处理费,支付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各环节的费用,则可显著降低财政投入成本,最终实现通过源头收费,倒逼垃圾产生主体源头主动开展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经济高效环保的垃圾治理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