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自媒体井喷的时代,一些炙手可热的网络平台,动辄有数亿注册用户,而乱象也同样一点不少。
我们发现,一些触碰底线的自媒体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以一个矩阵的形态出现。从量子云公司上市事件看,一家公司竟可以控制多达数百个公号,每个公号下面都有大量的粉丝。这就可以做一个推论:互联网民意或者是舆情,在理论上,可以通过自媒体集合炮制出来。
实践中,自媒体已与商业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它们经常与电商结合,因为自媒体网红拥有庞大的流量,流量与关注度变现的快速渠道经常是售卖假货。
乱象还发生在黑稿和黑公关之中,个别自媒体矩阵已经成为不正当竞争的重要“打手”,扶植自媒体团队,成为一些公司公共关系部门的重要工作业绩。以此带来的,往往是泛滥的各类黑稿,企业的商誉是这类自媒体诋毁的主要对象。
这些能量极大的自媒体是怎么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呢?我们发现,这些不良自媒体的成长也是一个“养号”的过程。业内很多营销号日常的工作就是发布各类“小黄文”吸粉,甚至对未成年人下手,用隐晦的图片和文字,诱引特定读者一环套一环地去关注一系列公众号。通过这种方式公号迅速涨粉,达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力,然后再通过黑稿、碰瓷、炒作、勒索等方式将流量变现。
不良自媒体利用互联网规则和技术,肆意操纵控制舆论,其危害至少有三点。
第一,被操纵和炮制的舆论覆盖了真实民意。民意本身是国之重器,却被很多自媒体公号当做工具,变成牟利和泄愤的手段,打着民意和“言论自由”旗号,实际却抹杀了自由和民意的天然正义感,这是它最核心的危害。
第二,它分化了舆论场。个别拥有大量粉丝的自媒体缺乏正向价值观,没有基本传播素养和法律底线,却善于引导舆论,激发受众心理,做事没有底线。被这些自媒体或者各种团队引导的网民,不仅成为受害者,有的还成为帮凶。这些自媒体隔绝了受众获取信息的其他渠道,偏听偏信,洗脑式传播,最终让他们与主流价值观越走越远。
第三,电商购物平台中存在的刷单刷信问题。信用与交易量本应成为电商交易衡量标准,但正是因为有组织的水军存在,网络公关、水军、差评师和好评师彻底扰乱了网络信用系统,最终受害的是消费者。
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传播、技术与法治协调发展的问题。
首先,法不责众和舆论自由是个别自媒体的挡箭牌。不少舆论事件难以界定,而自媒体众口铄金,就出现了法不责众现象。即使是我国相关立法已较完备的情况下,仍存在大量违法违规问题,说到底还是执行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将法律法规融入到技术与大数据的使用中去,将信用、实名制、黑名单与自律融入到日常管理责任中去。
其次,滥用自媒体权利背后的黑手,不乏个别艺人团队、公关公司、不法企业等主体。在每次事件爆发后,即便是依法追责,也会有各种方式将行为人与背后黑手切断关系。这就留下了隐患,对待此类事件,必须一查到底,结合法律与信用联合惩戒制度加大处罚力度。
最后,舆论的阵地意识还需加强,有职业素养和法律底线的主流媒体不能缺位,不仅要适应媒体融合和技术革新,还要坚持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标题:朱巍:谁是滥用自媒体权利背后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