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北京 » 正文

全球报道:北京地铁丢耳蜗事件3大疑问:确有其事or商业炒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21  来源:网易
核心提示:合理质疑和理性思辨,从来都应是一个健康舆论场的标配。但质疑精神不是疑神疑鬼,也不是嚎叫咋呼,更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甚至揪

合理质疑和理性思辨,从来都应是一个健康舆论场的标配。但质疑精神不是疑神疑鬼,也不是嚎叫咋呼,更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甚至揪住一些疑点就对事件全盘否定。

12月19日,网友李女士微博发帖称,其弟在北京乘地铁时丢失20万的人造耳蜗,不少网友转发招领信息,启动“全城大搜寻”。

但随即有网友质疑是商家恶意炒作。丢耳蜗一事是否存在?如果耳蜗丢失真的需要开颅吗?

新京报记者今日从京港地铁方面获悉,当事人确实如帖子所述在将台站进站上车,但经调取监控未发现遗落物品。耳蜗生产商客服人员表示,李女士弟弟丢失的N6型号体外机定价6.8万元,如丢失可重新匹配,不需要“开颅”,公司已经联系李女士为其弟弟提供一台备用机临时使用。

“丢耳蜗”一事是否存在?

网友李女士在寻物启事中提到,自己的弟弟在2018年12月19日早上5:30从将台站出发至金台路转6号线坐到朝阳门,然后转2号线到北京站,到站后发现人工耳蜗丢失。

北京地铁丢耳蜗事件3大疑问:确有其事or商业炒作?

新京报记者获悉,当事人乘车路径涉及京港地铁14号线与北京地铁6号线,分属京港地铁和北京地铁运营。两家地铁公司收到网络上反馈的情况后,立即安排工作工作人员寻找丢失的耳蜗。京港地铁相关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今早,地铁14号线将台站驻站民警已调取昨日监控录像,确认当事人曾在将台站进站、安检、刷卡及在站厅、站台候车,但过程中没有物品遗落情况。其表示,12月19日有人联系京港地铁官方微博,希望京港地铁官方微博转发寻找丢失的耳蜗的相关信息。京港地铁安排14号线全线工作人员对乘客经过的车站、列车进行了寻找,截至目前尚未找到。北京地铁一名负责人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昨天有人联系北京地铁的官微,说是想通过我们帮忙寻找丢失的耳蜗,然后我们官微的运营人员看到了这条消息之后,就进行了转发,并立即联系所属的运营分公司帮忙寻找。”

人工耳蜗丢失需开颅花费20万?

新京报记者检索发现,李女士弟弟遗失的N6人工耳蜗生产厂家为澳大利亚科利耳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该公司客服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售后人员已经联系李女士为其弟弟提供一台备用机临时使用,如之后找到丢失的体外机,归还备用机即可。客服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人工耳蜗分为植入机和体外机,埋入植入机无需开颅手术,在耳后乳突部分通过微创手术植入耳蜗。如耳蜗外机意外丢失建议先寻找,如找不到将有客服人员联系消费者重新匹配新的外机,不需要再次手术,李女士弟弟丢失的N6型号体外机定价6.8万元。在质疑声中,李女士也就“开颅”一事道歉。“之前说的开颅是我对医学术语不太专业,造成了大家误解十分抱歉,对于我来说,他的那个手术就是开脑袋。我今天早上问我妈,我妈说我弟脑袋里的东西进过十年了,肯定和肉长在一起了,再次做新的太危险了。”有自媒体质疑,N6型号人工耳蜗于2015年正式上市,当事人是怎么在十年前就植入的?公司客服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可以仅更换体外机,实现产品更新换代。

是否存在商业合作、恶意炒作?

新京报记者根据求助帖上的电话号码联系李女士,但对方手机一直处于无法接通状态。

随后,新京报记者联系到了发起求助的微博网友@Moonsleeper,她自称是李女士的大学同学。她确认了耳蜗丢失事件的真实性。据她介绍,事发后,“第一时间就报警了”。她表示,警方没有立案,但是协助调取了监控,“昨天我同学在民警室调监控蹲了一天。”

北京地铁丢耳蜗事件3大疑问:确有其事or商业炒作?

针对网络上流传的“商业合作”“营销手段”等质疑,@Moonsleeper并不认同,并发表微博说,“面对负面言论,时间会给出答案,不管说什么,总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希望不要被网络暴力吧,本来丢了就挺糟心的,还被各种骂。”

家属称未发起过任何捐款

下午,李女士在警方陪同下到地铁站调取监控。李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针对她弟弟耳蜗丢失一事,她未发起过任何捐款,并提醒大家不要上当受骗。

李女士及办案民警向新京报记者证实,现在李女士弟弟的人工耳蜗仍未找到。李女士说,她现在不方便接电话,如果大家有相关线索可以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她。

失主佩戴备用耳蜗恢复听力

20日15时许,爱心人士韩先生为李女士的弟弟送来了一个人造耳蜗外机,经调试李女士弟弟已经佩戴。16时许,李女士弟弟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他已经恢复听力,可以与外界交流,但听到外界声音时还有些不适应。

▲李女士弟弟和借人工耳蜗的好心人正在交谈。    受访者供图
▲李女士弟弟和借人工耳蜗的好心人正在交谈。 受访者供图

李女士表示,她弟弟丢失人造耳蜗外机时,并未佩戴该外机,而是将其放在兜里。针对为何遗失人造耳蜗外机,李女士弟弟告诉新京报记者,平时早起时,他整个人处于无声状态,突然戴上人造耳蜗外机,会觉得很不适应。昨天乘坐地铁时,他并未佩戴外机,因此丢失时并未发现。李女士弟弟还表示,后续仍想找到遗失的人造耳蜗外机,若有好心人捡到,希望能与他们联系。他还说,感谢网友们对其寻找外机一事的关注和帮忙。

观点:别轻易给“丢失耳蜗”扣上“大骗局”的帽子

▲图片来自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图片来自新京报视频截图。

这两天,一则“小伙丢失20万元人工耳蜗,找不到需做开颅手术”的消息,在网络广泛传播,并多次登上热搜。随后,有自媒体文章质疑并指责这是“大骗局”“商家和媒体恶意炒作滥用善心”,发出后轻松收割了一波10万+。

今天上午,再次出现在地铁站内寻找人工耳蜗的李女士对此回应称,事件属实,可能因为自己太过担心,自己对医学又不专业,言辞上给一些网友造成了误解;已经报过警,愿意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有媒体求证当地警方,报警也属实。

当事人最开始说20万,后来纠正说总共花费在17万左右;最开始说找不到就要再开一次颅,后来道歉说自己不懂专业医术……这前后的不一,也算是一种正常范围内的误差。

退一步说,关心则乱,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遇到麻烦,本能求助并下意识地往“严重”和“惨”处说,也是一种人之常情,虽然有瑕疵,但未尝不可理解。

打个比方,如果寻物启事这样写:“不急,人工耳蜗找不到,还可以再配一个;重新配,便宜的也就几万块钱;专家说了,再配或许也不用受苦……大家看着帮忙找下吧。”这样要是大家还纷纷帮你转发,那才奇了怪了呢。

这件事情的走向,看起来又是一起“反转之后再反转”的经典案例,但与其说这种现象暗合客观的传播规律,不如说“事在人为”。有些反转,确实是可以操作的。

寻物启事里透出的焦灼紧急情绪可以理解,但是一些自媒体抓住几个表述漏洞不放,想当然地认定这是联合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轻易地扣上“大骗局”的帽子,就明显有诛心之嫌了。

就那篇爆款文章而言,又是叹号又是问号的文风,着实令人反感。当然,你也必须承认,这样的文风又极具情绪感染的能力和煽动性,最容易让舆论走偏。

最搞笑的,这篇所谓的质疑+揭秘文章,声称可以“99.99%的肯定” ,它既不把话彻底说死,却又“十分非常相当”肯定。如此表述的好处是,哪怕最后自己的判断错了,也可以把责任推给那0.01%的余地。这种耍小聪明、抖机灵的蹭热点,恐怕比炒作更可恶。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鼓励质疑精神。合理质疑和理性思辨,从来都应是一个健康舆论场的标配。但质疑精神不是疑神疑鬼,也不是嚎叫咋呼,更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甚至揪住一些疑点就对事件全盘否定。挟裹着情绪或者不纯粹的目的,这就不是质疑了,可能是病。

拿这次丢失人工耳蜗事件来说,寻物启事里确有瑕疵、有漏洞,但直接把它打成“大骗局”的文章,漏洞更大。因为前者可能只是表述上的问题,后者恐怕是价值判断和动机上的问题了。换句话说,哪怕该事件再来一个180度大反转,被证明确系炒作,我们也不提倡这样的写作。

虽然人工耳蜗目前并未最终寻回,事情也没有被百分之百证实存在,但有一点很明确:不妄断不添乱,是质疑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做人基本的修养。

有人或许会问,那文章到底该怎么写?你看,就像我这样,虽然没有坐实丢失人工耳蜗事件,但却把道理讲清楚了,不是很OK吗?

苏泓珵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与归责任编辑:苏泓珵_NBJ9980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