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索丨“非遗+扶贫” 开拓文化致富路
以非遗人才培训、非遗衍生品开发为突破口,河北省在非遗扶贫领域作出积极探索——
“非遗+扶贫” 开拓文化致富
日前,在河北博物院举行的河北省“非遗+扶贫”手工技艺创业就业成果展,吸引了众多观众。 记者田瑞夫摄
河北省拥有特色突出、数量众多的非遗资源,如何让这些非遗资源变为文化产业,在扶贫攻坚中惠及当地百姓,成为值得思考的课题。近年来,以非遗人才培训、非遗衍生品开发为突破口,河北省在非遗扶贫领域做出了积极探索与尝试,越来越多贫困户依托当地特色非遗产业走上了致富路。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了“传统工艺振兴交流对话活动”,来自全省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河北省“非遗+扶贫”模式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期待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激活非遗“老手艺”
迈出扶贫第一步
日前,在河北博物院举办的河北省“非遗+扶贫”手工技艺创业就业成果展上,精美的定兴京绣龙凤盘金绣褂裙、手绣牡丹旗袍等非遗创意服装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
“中式服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现在来找我们订制京绣服装的客户越来越多了。”定兴京绣展位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绣传承人——定兴县南大牛村的梁淑平,热情地向观众们介绍着京绣作品。
将传统工艺产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继承、创新和转化,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非遗+扶贫”工作的基础环节。为了让精美刺绣艺术走进百姓生活,惠及当地民众,梁淑平的燕都刺绣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将传统纹样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开发出许多新品。该公司推出了民族服装、中式礼服、披肩等现代京绣服饰,还有壁挂、靠垫、箱包等手工艺品上千种,在保持尊贵典雅风格的同时,又展现出端庄时尚的品位,深受消费者喜爱。“越来越多传统工艺产品在与时尚、生活接轨,不是简简单单的老样子。我们愿意将这些产品作为一种新的时尚向社会推广。”梁淑平说。
“传统工艺的继承是重要的,但创造出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产品更为重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宏复认为,纵观河北省“非遗+扶贫”的成功实践,首先要激发更多新生力量,丰富创新形式,激活非遗“老手艺”,让民间传统工艺品成为时尚新宠。
近年来,河北省在“非遗+扶贫”模式探索中,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和创新。一方面坚持传统技艺的保护继承,另一方面也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加强产品的创意设计,加强技术改进,保证产品对路、产销两旺。比如承德丰宁将剪纸元素运用到陶瓷、铁艺、文化衫、沙发垫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开发中,既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又让当地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做好非遗技术培训
人才支撑助力扶贫
邯郸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远近闻名,为助力精准扶贫,郭家坊土纺土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挨个走访了周边11个乡镇、50多个村庄,入户了解贫困群众的愿望,为112名贫困人员建档立卡,开展合作。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传授纺织技艺,送线上门、收货到家。
“贫困人员以在家加工为主,时间自由,干得多挣得多。平均每人每年收入最多能达到一万多元,现在已经帮扶周围乡村脱贫93人。”郭家坊土纺土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说。
“非遗扶贫关键在于让第一线从业者获得切实的实惠,而不单纯是形式上的扩大影响。”云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游峭认为,河北拥有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是广大群众脱贫攻坚的重要资源,而非遗扶贫首先要做好贫困人员的技术培训,作为人才支撑助力“资源变资产”。
为了让贫困群众实现“守着娃、学着艺、养着家”的愿望,丰宁满族自治县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非遗+扶贫”试点、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实施方案》,把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作为切入点,以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为龙头,逐步确立了在县城建立非遗扶贫工作站,在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庄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传统工艺传承保护与贫困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截至目前,该县建立起非遗扶贫剪纸就业工坊5处,由各级传承人每周开展辅导培训并定期集中培训。已开展培训100余次,培训学员2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超过30%。
搭建文旅平台
提升非遗市场竞争力
搭建集宣传展示、旅游体验、运营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平台,是打通非遗扶贫“最后一公里”的好办法。近年来,河北省各地积极搭建扶贫综合平台,有效促进传统工艺振兴的同时,助力精准扶贫。
邢台市广宗县成立广宗柳编协会,成为柳编扶贫的重要平台。广宗柳编由小作坊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加工、培训、教学、体验、销售、推广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体系,吸收和培训大批贫困家庭成员,给体弱年迈人员安排适当工作,为周边贫困户致富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丰宁满族自治县不仅通过线上线下电商平台进行产品销售,还在大滩镇的景区内设立了“非遗+扶贫”产品销售专区,通过旅游带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销售。“如今,丰宁已被列为国家‘非遗+扶贫’试点地区,成为国家级平台,充分利用旅游景区全方位展示具有丰宁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产品,在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扩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传统手工艺产品的销售面,推动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丰宁满族自治县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丰富、创新更多的渠道和平台,是提升非遗衍生品市场竞争力的突破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章莉莉说,全国各地建立的非遗工作站联合众多品牌企业,利用企业成熟的现代管理和产销机制有效实现成果转化,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尝试。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工作站,更便捷地汲取传统工艺的养分,滋养和提升品牌价值。这些成功实践,为“非遗+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记者曹铮 见习记者吴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