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头12万元,“隆化肉牛”咋这么“牛”
年来,隆化牵住肉牛产业这个“牛鼻子”,强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两大保障,肉牛产业完成了由低端到高端的蜕变。图为隆化县张三营镇一家养牛场技术人员在查看肉牛健康状况。 记者陈宝云摄
听着悠扬的古典音乐、喝着纯净的山泉水、吃着美味的营养配餐……享受如此高品质生活的竟然是隆化县唐三营镇二道窝铺村的一群肉牛。
“牛心舒畅,才能吃饱喝足,身体健康。”承德北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戎公司”)董事长胡新杰说,这里的牛满身“雪花肉”,一头能卖12万元,“身价”是普通肉牛的六倍。
隆化古称安州,地域辽阔,草丰水沛。自春秋时期,便是北方游牧部落主要活动地区,养牛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作为我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隆化牵住肉牛产业这个“牛鼻子”,强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两大保障,做实“基地、龙头、品牌”三大支撑,建立健全“品种改良、疫病防控、科技服务、饲草饲料”四大服务体系。肉牛产业完成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低端到高端的蜕变。
老“牛倌”的转变
“牛原来是有良心的!”
56岁的二道窝铺村村民张宗学是个老“牛倌”,以前家里有7头黄牛,他个个当宝,草料铡得碎碎的,玉米面磨得细细的,牛肚子每天鼓鼓的。但年底算账,腰包却瘪瘪的,赚不了几个钱,老张总骂自己养的牛没良心。一气之下,十年前老张卖光牛,拆了棚,发誓再也不养牛。
恰巧那时候,一名新“牛倌”也发了誓:“我养的牛,一头要卖到10万块钱!”2009年,胡新杰从某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没有选择留京,却回村养起了牛。
“这孩子读书读傻了。”乡亲们议论纷纷:隆化养了上千年的牛,从没见一头牛能卖到十万的。
“养牛是粗活,也是精细活。”胡新杰说,隆化本地黄牛虽体质健壮,但肉质不佳,加上传统的喂养方式,造成黄牛“含金量”低下。“肉牛产业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在牛肉品质上下功夫。”
从2009年开始,北戎公司每年投入科研经费200多万元,从国内外引进黑毛和牛、西门塔尔、草原红牛等优质品种。请国内知名养牛专家“传经送宝”,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通过冻精冷配、胚胎移植等技术,研发出不同肉牛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配方,让“傻大黑粗”的养牛业,迈向了“高精尖”。
2013年,北戎雪花牛肉经专家鉴定,达到A4以上标准,填补了我省高档肉牛养殖空白。一头“北戎黑牛”屠宰后,肉按部位分割,每斤价格从100元到599元不等,一头牛抵得上一辆小轿车。
几经辗转,张宗学来到北戎公司的养殖基地打工养牛。刚开始,技术员一番指导,老张有些懵。饲料要换样吃,添加的小苏打、麦麸、食盐等,还要上秤,多一两都不行。到年底,养殖基地的大黑牛一出栏,一头卖到12万元,老张心里掀起波澜——“牛原来是有良心的!”
科技加持让肉牛增值。隆化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朱喜富介绍说,为了提高肉牛产值,隆化与中国农大、河北农大、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品种改良、疫病防控、科技服务和饲草饲料四大服务体系,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全县肉牛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年改良黄牛6万头以上,先后引进日本和牛、安格斯牛、弗莱维赫牛培育高档肉牛新品种,每年冷配高档肉牛1万头,每头都是“科技牛”。
“老黄牛”的梦想
让“品牌牛”走得更远
宽敞的牛舍里,数百头壮硕的肉牛时而悠闲散步,时而埋头进食。“有了品牌才好闯市场,如今隆化牛不再愁销路,基地规模自然就上去了。”隆化县郭家屯镇南兆营村村民申万清,是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
以前,申万清是个普通“牛倌”。“院里盖个简易牛棚,养上几头牛,只能勉强糊口。”申万清说,那时候没有品牌和市场意识,销售基本靠牛贩到家收。由于市场行情等信息不对等,经常好牛卖孬价。人累成了“老黄牛”,钱却没赚多少。
“啥时候隆化肉牛能成为名牌牛就好了,让这些牛贩上门求着买,咱的辛苦就不白费了。”朦胧中,申万清对于品牌有了梦想。
“养好牛,不等于能卖好牛。”胡新杰说,随着国内养殖规模扩大,进口肉牛量增加,“牛市”竞争愈发激烈。“要想立足,就要以品牌开拓新渠道、打开新市场。”
2013年,隆化启动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事宜。瞄准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目标,隆化在扩基地、扶龙头、树品牌等几个关键点上持续发力,盘活了肉牛从养殖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2016年,“隆化肉牛”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评“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肉牛品牌。
如今,依托县里扶持肉牛产业发展出台的政策——圈舍建设按照140元/平方米的标准予以补助,申万清建起了4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圈舍,配备了3000立方米的青储窖和齐全的水电配套设施,打造了占地20余亩、存栏量500头的标准化肉牛生产基地。牛舍里此起彼伏的哞哞声告诉申万清,他“名牌牛”的梦想已经开始“变现”。
品牌培树让肉牛市场稳定。隆化县畜牧工作站站长刘会军介绍说,目前,全县百头以上规模牛场达到520个,省部级示范场8个,规模养牛户达到1.7万户。隆化中高档牛肉产品直销北京30个社区,优质活牛走出河北、直供港澳,年出口6000余头。
贫困户的“定心丸”
“普惠农险”为肉牛产业护航
看着周围人靠养牛致了富,63岁的十二挠海村村民于海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如何让一无资金,二无抗风险力的贫困百姓,搭上“牛旋风”,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隆化县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养牛产业化进程的决定》等多个文件,在资金投入、用地审批、服务保障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2017年,隆化县财政拿出1亿元资金用于“政银企户保”农业政策性贷款贴息,撬动银行贷款10亿元,用于肉牛养殖产业发展。
“村里出个证明,无需抵押,手续简单,十多天贷款到手。”于海泉说,2017年,他通过“政银企户保”贷款5万元,新建了牛舍,一下就养了10头牛。
可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自从养了牛,于海泉常整夜难眠。“养牛能脱贫,我信。但是活物就可能生病。一旦牛生病,就可能赔得一干二净。”
老于的担心,也是不少肉牛养殖户的“心结”,更是一些贫困户观望的缘由。为给贫困群众吃上“定心丸”,2018年,隆化采取“财政补贴+农户自缴”的方式对全县肉牛进行统保,建立肉牛产业“普惠农险”制度,有效降低养殖户发展肉牛产业的风险。
“一头牛一年400元保险,政府补贴320元,农户只需承担80元。”老于说,“贷款+保险”的安全阀让他养牛更踏实。
“只有牢固的政策保障,才能让养牛户有信心,才能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朱喜富说,圈舍补贴、贷款贴息、龙头培育、疫病防控和基础设施扶持等一系列惠民红利,为隆化肉牛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到2018年底,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48万头,产值达到17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养牛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产业覆盖贫困户2960户。
“下一步,我县将围绕打造‘百万头肉牛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找准‘百姓富’与‘生态优’平衡点,真正把肉牛产业建设成为集约、高效、生态、安全、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让更多贫困百姓‘牛起来’。”隆化县委书记陆文龙说。(记者李建成 陈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