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上海吴淞口西岸,毗邻著名的国际邮轮码头,有一处美丽的滩涂湿地森林公园,公园背山面水,东频长江、黄浦江,西依炮台山,西南角就是著名的吴淞口。早在明清时代就借此地形建造了水师炮台,该炮台一直是后世长江江防和东海海防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多次抵抗外辱的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在,该地已经渐渐去军事化,成为了上海这座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罕有的自然生态园林,是市民游人消暑降温的好去处。炮台湾公园东侧沿江区域有一个宽阔的军事文化广场,其中安放着不少锈迹斑斑的古炮,以再现吴淞要塞风貌。
图片:上海吴淞要塞曾经装备的66式双联装130毫米岸炮。
而在广场两侧的林间,却有两座体型硕大的现代化炮塔型火炮,如威武的哼哈二将屹立吴淞口,高高耸起的双联装火炮直指远处繁忙的长江航道,这就是曾经长期隐匿在海防要塞之中,鲜为人知的国产66式双联装130毫米岸炮系统。
师从苏联,海防坚石
说到海军海岸炮兵,大家或许会想到金门炮战、朝鲜延平岛炮战、或者是诺曼底海滩上德军工事中的88毫米大炮。其实海岸炮兵是海军最古老的兵种之一,在大航海时代就已经在西方兴起,由于近代绝大多数对华侵略战争都始于海上,所以清政府也在鸦片战争前后在沿海海岸广泛修建了专门防御工事,并配置了向海洋方向射击的各类火炮。再其后,无论是清政府水师,还是抗日战争前的中国军队,包括解放后的人民海军,都将海岸炮兵作为沿海防卫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强和巩固。
图片:古老的岸炮没有能够挡住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
1953年6月4日,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海军装备三年订货协定,史称“六四协定”,这其中就包括了22个海岸炮兵连的装备。1955年4月,苏联向中国正式移交旅顺基地及相应武器装备时,也有偿提供了要塞区防卫的180毫米岸炮4门、130毫米岸炮42门(含安装在装甲铁道炮车上的14门)、100毫米岸炮8门。这些大炮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4座庞大的苏制МУ-1型180毫米装甲炮塔式旋转岸炮,这些巨人现在仍然屹立在旅顺口的南子弹库景区。
图片:180毫米岸炮集中的旅顺口的南子弹库。
同时,海军还不断加强岸炮国产化的近程。虽然之前已经接收了苏制МУ-1型180毫米装甲炮塔式岸炮实物,但由于该炮口径特殊、系统复杂、造价昂贵、逆向工程费时费力,所以并未将其作为仿制参考对象。相对而言比较适合作为岸炮的是同时期接收的苏制СМ-4-1型130毫米牵引岸炮,该炮体现了二战后苏军放弃炮塔式岸炮体系,着力发展机动灵活的牵引岸炮的作战思想。
图片:我军曾经装备的СМ-4-1型130毫米岸炮。
但是1950年代我国已经在同类型苏制М-46型130毫米牵引加农炮基础上仿制成功了59式130毫米加农炮,并改进研制了性能大幅提高的59-1型130毫米加农炮,作为我军很长一段时间军属牵引式野战压制火炮的核心。因此这种性能良好的加农炮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沿海驻岛、要塞部队服役,作为对海防御岸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