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全球报道:垃圾分类大哉问⑥|从一袋扔到除袋扔 湿垃圾为何要除袋投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12  来源:搜狐网
核心提示:我其实特别理解那些抱怨湿垃圾除袋投放的市民。对于我这样经常切肉洗鱼、每天和厨余垃圾打交道的主妇,收拾自己家人产生的厨余、

我其实特别理解那些抱怨湿垃圾除袋投放的市民。对于我这样经常切肉洗鱼、每天和厨余垃圾打交道的主妇,收拾自己家人产生的厨余、倾倒、除袋,虽不至于反感,但也不会感觉亲切。而对那些不常做饭、很少接触厨余的人来说,突然被要求垃圾分类,要为湿答答的湿垃圾除袋,这个过程中视觉和嗅觉的不适,短期内确实很难适应。

7月3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龙华社区,志愿者陈启法用干湿分离器帮助居民投放湿垃圾。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除袋投放这个方法,据我所知,是爱芬环保最早推动的。2011年,我们刚在扬波大厦做垃圾分类时,就遇到“厨余垃圾该怎么投放”的问题。我们当时了解到,这些厨余垃圾,是由区里的餐厨垃圾车,统一运到末端处理厂,进行堆肥化处理的,塑料袋肯定要去除。但我们自己对除袋没有信心。爱芬的理事长在德国呆了很多年,他说,要除袋,德国人也是这么做的。于是,厨余除袋就这么开展起来了。

我尚记得,当时有领导来看我们的工作,觉得除袋的方法确实好,但很难推广;因为对普通人来说,这个动作太难了!可是,8年后,上海的垃圾分类,绝大部分社区都实现了湿垃圾除袋投放。

为什么要除袋投放呢?它至少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为下一道处理工艺提供方便。上海目前湿垃圾的处置方式,以有氧堆肥或和厌氧产沼气发电为主。塑料袋会在堆肥时形成“缺氧”环境,影响产品品质;塑料袋也会在厌氧罐体内形成一层不透气的膜,沼气和水不易出来,导致沼气发电设施受损。

如果前端居民不除袋,就需要小区的保洁员来除袋,或者运到末端堆肥厂除袋。这个工作对保洁员来说极其辛苦。如到末端再用机器或人工除袋,也会有很难除干净,以及二次污染等问题。

两年前,我们常常带居民去一家郊区的湿垃圾处理厂参观。这是一个开放式堆肥厂,在堆垄上,可见白花花的塑料袋散布其中。最后一道工序,不得不用很大的卷扬机把堆好的料重新卷扬,把里面的塑料袋吹出来。但很多细小的塑料颗粒,无法被吹出来,只能混合在堆料中,会导致产出物品质下降。

湿垃圾除袋的第二个好处是,只有除袋,志愿者才能看到居民的湿垃圾是不是分干净了,才能起到指导作用。这个,只有真正做过垃圾分类的人才有体会。

2011年起,我们在垃圾箱房门口配了洗手池,供除袋的居民洗手。这一设施已成为上海社区的标配。

目前上海垃圾投放点有两种,有一种是有箱房的,可以建水池;更多的是没有箱房只有露天点位的,建水池很难。但不管有没有水池的小区,垃圾多是除袋投放的。在这点上,我真的很为上海普通居民的做法感动。

很多市民还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不使用可降解垃圾袋来装湿垃圾呢?目前国内可降解塑料袋并没有大规模量产,成本较高。更重要的是,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必须跟末端湿垃圾处理工艺“精准匹配”。可降解塑料袋的分解都是有条件的,比如需要30天到45天,需要持续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这些条件要同时满足,要和湿垃圾末端处理工艺完全匹配,目前对垃圾管理的工艺和流程而言,都还太难了。

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承受度都不一样。垃圾分类这样的公共行为转变,带给每个市民的“困扰度”也有很大差别。我认为,要尊重每个人的感受,不能将一部分人的理念和做法强加给另一部分人,而要去善意体会那些接受度低的市民的真实心理感受,试着去做沟通,去改善条件。

我自己的体会是,从8年前我们在社区推厨余除袋,到今天大规模推广,是“不得不为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技术和成本制约了我们当时的选择空间。在当时来看,居民自己除袋投放,在成本上和可持续性上,都是最优选择。

一个城市当然不能把这件事当作在垃圾分类问题上止步不前的借口。我始终认为,垃圾分类领域,亟需社会创新,亟需科技支撑。每次看到在露天开敞的垃圾桶前进行湿垃圾除袋的居民和辛苦值班的志愿者时,我都渴望有更智能、更温馨的设施为市民美好的行为护航。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