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贵州古老苗寨岜沙30年珍贵档案:大火烧毁村落,一年重建完工
从1989年至2019年,摄影师旷惠民六十多次深入贵州省从江县岜沙村,用相机与文字记录着苗寨千古遗风,以及从贫穷落后的山村逐渐发展成国家4A旅游景区的脱变过程。如今,这批系列影像和文史资料形象生动的记录下中国西部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来取得的成果,成为了反映贵州山区古老苗寨发生巨变的重要视觉史料。
99公益日特别策划
左图:1991年2月,拍摄于岜沙老寨。右图:2019年2月拍摄于岜沙宰戈新寨。
贵州省从江县岜沙村距县城7.5公里,占地面积18.2平方公里,由宰庄、大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组成,分布在老321国道两旁,主要经济收入由农业为主,辅以劳务输出和近年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产业共同组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岜沙人几家兄弟同住在一栋低矮破旧的木房里十分普遍。那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2015年以来,富裕起来的岜沙人开始大面积拆除低矮陈旧的木房,重新修建三层楼房。随着经济收入快速增长,岜沙的土地变得十分拥挤。
左图:1994年2月,拍摄于王家寨公路旁。右图:2015年10月,岜沙村已经拥有了五个木材加工电锯站
上世纪末,在岜沙要修建一栋木房先要养3、4头牛,长大后到从江县城出售再购回建筑材料,请同族兄弟一起砍树手工锯木,再集体搭起房架,用几年时间才能慢慢建好。
2006年以后,岜沙人根据村寨新建木楼住房增多的情况,集资修建了木材加工电锯站。修建一栋新木楼房需要砍伐一百多颗大杉树。
左:2006年9月,宰庄山坡。右:2009年2月,宰庄。
岜沙村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原生态苗族文化习俗、保留着古老的苗族服饰和传统的节庆活动,以及神秘的“成人礼”、“树葬文化”等,被外界誉为“枪手部落”和苗族文化“活化石”。2015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岜沙宰庄苗寨像一片绿叶静静的卧在崇山峻岭深处。古朴的吊角楼斜倚在绿色的山坡上。屋前房后到处是古木参天,蝉鸣鸟叫。它是岜沙村发源地,保存着二百多年历史的木楼。
2007年10月,宰庄突遭火灾14栋木楼在2个小时内化为废墟,新收回的水稻也成了灰炭。人们辛劳几代人积累的财富被大火所吞噬。2009年2月,在社会各界资助下,宰庄重建焕发新生。
1992年10月,滚窝马【左二】和小伙伴们赤脚在大寨禾凉群下玩耍,她们等待着去梯田里秋收糯禾回家的父母。
2007年2月,滚窝马【左一】跟母亲学会了纺线、织布、绣花,她已经进入可以谈情说爱的年龄。
据统计,2017年岜沙苗寨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80多万人次,带动了从江县旅游发展,实现综合收入达到12.72亿元。2018年,岜沙景区门票收入超过了500万元,其中,80%门票收入用于旅游开发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实现了“村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家家享受旅游红利”,每户年均旅游收入3000元以上。岜沙村已成为了黔东南地区乡村旅游璀璨明珠。
1994年9月,家住岜沙老寨的吴家孩子们围着祖母石边玩耍。吴两格【右一】抱着自家喂养的鸭子给小伙伴们摆起了飞翔的造型,那一年他上小学一年级。
从2004年开始吴两格先后在广东深圳、湖南岳阳等城市打工生活过。2013年以后他回乡结婚成家,现已是二个孩子的父亲。2018年7月,吴两格驾驶三轮摩托车从山上伐木回来,这年夏天他开始准备修建自己的新楼房。
1994年2月,滚拉水【中】每天都会带着滚家小弟兄们在村中老321国道石子路上玩耍。那时的岜沙年轻人很少去从江县读初中。
1998年滚拉水【中】开始在广州、珠海等地打工。2002年初回家结婚后就再没有去外地工作。2006年9月,滚家小弟中有三人在县里读中学。他们成为了岜沙苗族有文化的新生代。
1989年秋天,摄影师旷惠民来到中国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拍摄,至今已有三十年的时间跨度。从江县岜沙苗家村寨像一片绿叶静静的卧在崇山峻岭深处。古朴的吊角楼斜倚在绿色的山坡上。屋前房后到处是古木参天,蝉鸣鸟叫。热闹的芦笙节,欢快的吃新节等充满了民族特色。我持续记录着那里孩子们的成长,村民思想、观念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变。
1992年2月,滚道响的父亲给他请来鬼师做了年满16岁的“成人仪式”(苗语叫“达给”)。古老的仪式引来了很多围观的小伙伴。岜沙少年必须经过这种成人仪式后才能参加谈情说爱等重要的社交活动。
1999年8月,滚道响经常去外地打工,再没有保留古老的“鬏鬏”发型。2006年5月,他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小桌球室,那年全家经济收入有4千多元。2015年12月,滚道响第二个儿子已经2岁,他每月要用一半时间去县城建筑工地运送材料弥补生活开销。
1994年2月,吴叶格在通往岜沙小学路口玩耍。当时她只有5岁,还没有上学,也听不懂普通话。
2005年12月,吴叶格从海南打工回来,她是岜沙村第一位脱掉苗族传统服装穿上新潮服饰生活劳动的女孩。后来她到县里报名参加了文化补习班。
随着社会的发展,岜沙苗寨很多青年男女走出大山去读书和打工,他们把学来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带回山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年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寂静了数百年的古老山寨迅速缩短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1994年10月,吴你想【中】与小伙伴在自家木房前玩耍。当他面对陌生人时脸上露出顽皮的笑脸。那年他才开始上小学一年级,还不会说普通话。
2007年2月,他跟着出嫁到温州的姐姐一起在浙江生活工作了二年时间。后来家中缺少劳力,就回到岜沙陪伴在父母身边。如今,吴你想在从江县建筑公司新建楼盘工地从事装修工作。
王金格的父亲王金马是一位老党员,从1990年开始在岜沙村连续担任过9年副村长。他家风严格,为人正直。1995年2月,王格金与四岁的儿子王两往在家门口合影。
2007年12月,芦笙节过后王金格【左一】送儿子王两往去县城读初中。王金格继承了父亲的性格,2005年被村民选举担任岜沙村副村长至今已经连续工作了14年。2014年儿子王两往从凯里医专毕业在县城一家医院从事医务工作。
1989年10月金秋,岜沙汉子吴老里赤着双脚从岜沙步行7公里山路到贵州省从江县集贸市场出售柴火。那时候岜沙人经济来源主要是靠上山砍柴担到县城里出售,一担木柴售价3元。回家时再买些食盐、糖果、米酒等生活必需品。
2009年吴老里与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去湖南、江西等地山区参加电网改造搬运立塔工作。多年繁重的体力劳动给他留下了许多伤痕。2013年7月,他拖着久病的身体回到岜沙,重新在山坡梯田里播种着古老的糯禾。
1993年3月,11岁的滚两格和妹妹滚内格在家里练习演奏苗族芦笙曲。那时孩子们只能在冬日农闲时节坐在火塘边学习芦笙演奏。
2008年10月,滚两格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在岜沙表演队担任过小队长。2000年被媒体宣传成“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后,村里在县旅游局和文化局帮助下组建了表演队。民俗芦笙火枪舞表演的劳务收入已成为岜沙人家重要的经济收入之一。
2008年10月,岜沙小学扩建后已经有学生一百多名。很多家庭主动让孩子进校读书。放学以后孩子们会去山上牛棚玩耍。贾往拉【左一】那时才上小学一年级。
2019年2月,贾往拉【右一】参加了岜沙青年人自发组织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出活动。他在从江县城读高中,喜欢音乐,会吉他弹唱,爱穿现代流行服装。
2005年12月,在芦笙节东方坡祭拜太阳的时刻,滚你元身穿节日盛装站在芦笙队伍后面,大大的眼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孩子们是岜沙的未来和希望。
2019年2月,在外地工作学习的年轻人春节期间回到岜沙与家人团聚欢度节日。滚你元【右二站】已经高中毕业,在从事保安工作。傍晚,他们聚在田里喝着啤酒,吃着烧烤,快乐高兴的享受着美好时光。
1992年2月,吴杰【右一】与小伙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那时候放学回家孩子们还要到田间参加劳动,并经常在田里山上养鸭放牛。
吴杰【右一】说:“我初中毕业后到广东工作了8年,最大的收获是参加音乐培训,学会谱曲唱歌,在深圳歌手比赛中得过奖”。2010年,他在黔东南肇兴等地旅游景区与人合伙开办演艺酒吧餐厅。2018年12月,历经三年时间投资二十万元在岜沙创办 “岜爷”演艺酒吧正式开业,他实现了人身第一个愿望。这也是岜沙至今为止第一个娱乐场所。
1994年2月,通往从江县城的321国道是连接贵州凯里至广西三江的重要跨省交通公路。那时来往车辆稀少,宽敞的石子公路是孩子们玩耍木制三轮车的最佳场地。
2010年以后,从江县大力开发岜沙旅游,重新扩建了通往县城的水泥公路,富裕起来的村民先后购买了280多台三轮摩托车。2018年2月,在从江县城就读高中的年轻人在公路上学习驾驶摩托车。
每年的春节过后是岜沙青年人结婚的高峰季节。岜沙一直保留着古老的婚礼习俗。2007年2月清晨,滚家派人去王家寨接新娘王努云【中】回家成亲。新娘出门时穿一双草鞋,在亲友陪伴下徒步去男方家。岜沙男女婚嫁必须是在同村异姓中结合。女子有了生孕后才能正式搬到男方家一起劳作生活。
2017年05月,王努云与丈夫滚往想已经生育了三个孩子。他们正准备去四公里以外的梯田里下秧劳作。
1994年9月,岜沙王家寨村民集资修建了连接321国道的简易村级公路。参加开山修路的王拉道家有兄弟四人,生活困难,三十岁还未结婚。修路竣工那天,寨老召集大家会餐庆祝,他早早的来到芦笙广场大口吃着面条。
2007年2月,王拉道给一岁的儿子起了一个“王锟洋”的名字,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出人头地。截止2014年底,岜沙村民累计修建新房130多栋,购置三轮农用摩托车340多台,村民自发集资50多万元,修好了9条通往梯田的简易公路和60多条山间便道。
2006年9月,当时只有10岁的滚丢相依偎在母亲身边。这年秋末,不会说普通话的母亲准备与同乡们一起去广东打工。
2017年6月,滚丢相特意从广东赶回来给女儿办满月酒。他15岁就去广东建筑工地打工,现在已经在外地工作了8年。为了办好女儿的满月酒,他从从江县城买回来400斤米酒,杀了一头牛、一头猪共花费了二万多元。
1994年9月,岜沙梯田里长满了金色糯禾。妇女们开始在家里纺纱、织布、锤布、染色,她们用传统手工方式为家人们制作芦笙节里穿的苗族新衣。家住王家寨的王努红守候在母亲的身旁。
2013年2月,王努红与丈夫从湖南省张家界黄龙洞景区演艺队带着6岁的女儿回家过年。如今村里有4支表演队,200多人参与民俗表演活动。50多人常年在海南、湖南等旅游景区从事表演工作。
1992年11月,初冬阳光照在岜沙土地上,那时吴吉里【中】只有6岁。当时岜沙人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孩子们身穿破旧的棉袄,赤裸的双脚直接踩在冰凉的石板地上。
2019年2月,吴吉里从西安建筑工地回家过春节,他高兴的抱着才出生的女儿站在门口与妻儿合影。他说,这些年一直在外地打工学会了很多新技术,如今每月收入不低于六千块。
1992年11月,三十岁的吴格丢身材高大魁梧,他已是四个孩子的父亲。女儿吴叶格看见陌生人后害羞的躲了起来。2009年吴格丢被一家电影公司看中在《我是特种兵》电影中出演配角,先后到南京等地参加拍摄。
2018年8月,吴叶格带着10岁的女儿龚奥悦回到岜沙看望父母。吴格丢说:“这些年帮助四个孩子成家立业,如今三个孩子在外地工作,家庭经济条件好了,自己开始老了,身体不中用了”。
2007年2月,春节过后在岜沙的寨门口经常可以看见妇女们目送下山去从江县城乘车到外地打工的亲人。她们的目光中充满了离别的惆怅和泪花。
2013年1月,岜沙的女孩子们经常到其他村寨参加节日聚会社交活动,她们渴望得到更多外出打工生活的机会。
2015年10月,阳光透过密林照射在这片苗族居住神秘的土地上。近年来,在大力推进旅游开发的同时岜沙村制定了严格保护村寨周边自然环境和森林的乡规制度,对于私自破坏砍伐景区树木的予以重罚。
岜沙成为国家4A景区以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家庭经济收入快速增长,村里每年都会新建大批住房。近10年,岜沙新建200多栋宽敞的民居,每年岜沙村民和外地商人投资新开办商店超市、旅馆客栈。2017年10月,大榕坡新寨一户人家正在修建三层木楼新房框架。
1992年10月,当时岜沙人思想保守封闭,很少与外界来往交流。每当有陌生人出现在岜沙村口,妇女们会站在山上的茅草棚前远远观望着。
2014年12月,芦笙节的下午是岜沙各寨男人们吹奏芦笙比赛的时候。女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旁边的山坡上静静围观着、议论着、心中挑选着如意郎君。
1994年9月,秋末农闲时节岜沙男人们会用专制小刀具互相剃头。在岜沙这是最普通常见的生活场面。
2007年12月,为了旅游开发岜沙男人开始用夸张的大号镰刀给游客们表演剃头。一些古老生活习俗可以在付费表演节目中看见。
在各种媒体宣传下岜沙村成为中国著名的人文旅游景区。古老苗族文化习俗表演也可以获得经济收入。2007年2月,春节假期岜沙孩子们扛着自制小火枪跟随大人在村头参加旅游接待活动。
2015年10月,岜沙国庆黄金周期间游客人满为患,芦笙广场聚集大批前来观看民俗表演的客人。2017年岜沙苗寨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80多万人次,带动了从江县旅游发展,实现综合收入达到12.72亿元。
2015年10月,正在宰章河边砍伐搬运木材的岜沙人。这里即将开工建设宰章水库。整体工程淹没涉及岜沙村16个村民小组的部分梯田和山林。建成以后能解决从江县4.5万人生产生活用水,灌溉农田面积5850亩。该地段的山岗、森林、农田以及相关的地质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
2016年07月,岜沙村民正在守望从江县新建宰章水库供水工程。该水利工程枢纽建设位于岜沙村宰章河中游,计划投资36640万元,工程工期33个月。原有山岗茂密的森林和肥沃梯田已被施工建设所需挖取石料破坏。
2007年11月,岜沙成为贵州省重点开发建设的旅游景区以后村民生活逐渐富裕,人们开始批量砍伐树木建起成片新居,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岜沙原奢度假村位于岜沙村党菇坡,2016年8月动工建设,占地面积1354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802.6平方米,由35栋独立别墅群和会议中心等相关建筑组成,总体投资已超过2亿元人民币,是一家豪华高档度假酒店。2017年5月,正在建设中的岜沙原奢度假村。
2008年10月,为了参加从江县椪柑节演出,岜沙村的汉子们正在紧张排练岜沙雄风舞蹈。岜沙村有五支芦笙队,能参与对外表演的有两个队伍。平时每天有两场专业表演,节假日会增加到五场。村里常年参与演出活动的队员有300多人。
2010年2月,岜沙青年人更加向往都市时尚、快节奏的生活,他们经常聚在村头一起交谈着在外打工的经历和故事。岜沙苗族人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外力推动下,正在经历更加快猛的精神迁徙和文化裂变。
历史上种种原因迫使苗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完成了生存地点的迁徙,最终选择了远离平原的高山作为生息之地,有效阻碍与外界的交往,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如今岜沙苗寨在强大外力推动下发生着更加迅猛的精神与文化迁徙。
旷惠民,1989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1996年,评为“湖南省摄影十杰”称号。2005年获“中国十佳青年摄影师”称号。2006年,《矿工生活》专题被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选用。现已完成专题摄影作品20多部。从2007年至今,先后20余次在国家级和世界摄影比赛中获奖。在国内、外重要摄影艺术节展出作品78场次。主要摄影创作成果如下:
2007年7月,参加第二十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吉木成佛》获记录类银奖。《小矿山矿工生活》获记录类铜奖。
2009年3月,《毛泽东故乡人》获第二届全球索尼专业摄影比赛三等奖。同年作品在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专业画廊、博物馆展出。
2010年7月,《岜沙二十年变迁》和《岜沙——苗族古老生活纪实》分别获中国第23届摄影艺术展纪实类优秀奖。
2010年8月,《岜沙变迁》获第三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特别荣誉奖和文化保护奖。
2011年5月,《岜沙变迁》获美国《国家地理》“所有之路”职业摄影师奖。
2012年2月,《还乡》获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文化与艺术类”三等奖。
2012年12月,《岜沙纪》专题获中国首届凤凰国际双年展“银凤凰”奖。
2012年7月,《还乡》专题作品获湖南省首届文学艺术奖。
2015年3月,《托口遗梦》获美国POYi全球图片故事“社区关注”类决赛奖。
2015年4月,《岜沙纪:1989-2014》获新浪年度纪实摄影师大奖。
2019年7月,《乡村旅游促发展——岜沙四季》入选2019丹寨公益影像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