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琪鹏
5月17日,在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市扶贫支援办党组书记、主任马新明与张家口市副市长李宏直播连线,推介藜麦米、酸奶麦片等扶贫农产品,为京冀帮扶消费扶贫助力。这场直播,创下了113万元的销售额。
作为一座有着2100余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消费扶贫,已成为北京近年来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2018年底以来,本市发挥首都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消费扶贫新模式。2019年,全市消费扶贫总额达到177亿元,带动受援地区27万多贫困户增收脱贫。今年以来,本市采取有效措施,全面统筹推进消费扶贫工作,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挂职干部成了消费扶贫“牵头人”
在湖北十堰消费扶贫双创中心,一场声势浩大的“六县联播”吸引了500多万网友“围观”。来自十堰六个区县的北京挂职干部亮相直播间,为当地扶贫产品当起了推销员。在近4个小时的直播里,十堰的红薯粉、葛根粉、黄酒被网友买成了爆款。
挂职干部当起推销员,在消费扶贫大潮中并不算新鲜。5月15日,北京挂职团队在河北保定也组织了一场直播,推介阜平的香酥脆枣和易县的玫瑰花茶。直播3小时,销售额112.6万元,3300多名农户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多达470人。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为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挑战。贫困地区农畜牧产品卖不出去,农用物资运不进来,生产和消费下降,影响产业扶贫增收。在直播已成为“新农活”的背景下,北京挂职干部主动作为,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北京市赴保定挂职干部领队李强表示,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是消费扶贫的任务,也是挂职干部的工作,需要线上线下同时发力。
挂职干部直播卖货是消费扶贫的一种创新,消费扶贫则是北京扶贫支援工作的一张重要“名片”。今年一季度,北京共销售内蒙古、河北等地区的扶贫产品22.3亿元。大力推动“互联网+”消费扶贫,也被写进了《北京市2020年消费扶贫行动方案》。根据这一行动方案,推动电商平台与受援地区加强产销合作,建设特产馆、产品体验店,不断拓展扶贫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已经成为创新消费扶贫的重要模式。
消费扶贫处处体现“首创精神”
扶贫支援不能产销只抓一头,形成“两张皮”。为此,在做好产业扶贫的前提下,北京充分发挥超大型城市的消费能力,创新模式,大力推动消费扶贫。
创新,是北京扶贫支援工作中的高频词。在全国,北京率先建成近1万平方米、具有多种功能的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率先编印《北京市消费扶贫产品名录2019年版》,覆盖90个贫困县、518家供应商、2016种扶贫产品;在全国率先发行第一张专门用于消费扶贫的“北京消费扶贫爱心卡”,设立16个区消费扶贫分中心,形成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消费扶贫模式。2019年,双创中心市民现场参观采购人数超过40万人次,北京消费扶贫爱心卡办卡量超过60万张,各种网络平台直播量超千万次。2019年全市消费扶贫总额达177亿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北京还有针对性地对扶贫企业、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开展培训,累计培训共3700余人次,将更多的扶贫产品培育为市场商品。
面对疫情,2月27日,北京市发出倡议书,积极采购对口帮扶地区扶贫产品,助力受援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和防控疫情两大战役。3月30日,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恢复营业;4月22日,双创中心湖北馆恢复营业,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面对热情的北京市民,湖北馆负责人陈初葵表示,北京的支持,给了他们重启的信心,也为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带来了希望。
今年,全市还将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学校、社区、景区、写字楼、银行网点等合作布设约1万台消费扶贫专柜,让消费扶贫走近市民身边。
从真金白银帮扶到长效机制建立
消费扶贫,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今年,北京市动员组织市区共4623家预算单位、全市43家市管国企,按照不低于30%的采购预留份额,组织所属食堂、工会优先采购受援地区扶贫产品,优先采购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滞销扶贫产品。
3月4日,市扶贫支援办、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市工商联8部门制定实施了《北京市2020年消费扶贫行动方案》,决定建立消费扶贫联席会议机制,召集各区、各相关部门研究确定本市消费扶贫目标和任务,监理工作机制,协调各受援地区,鼓励引导各类企业、机构、社会组织开展消费扶贫工作。
根据行动方案,北京将深化精准产销对接,创新消费扶贫模式,提升扶贫产品质量,助力受援地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可持续产销关系。为确保扶贫产品质量合格、带贫真实,《北京市消费扶贫产品目录》将进行动态更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全市商贸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电商企业、农业企业等与受援地区市场主体交流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产品商品化的培育和孵化服务,提升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从真金白银的支持到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北京的消费扶贫不断创新,有效带动贫困人口增收,成为克服疫情影响的有力抓手。在北京,“购买一份扶贫产品、奉献一份首都爱心、帮扶一户贫困家庭”正成为一种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