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 » 全球微播 » 正文

全球资讯:多谈点女实习生自我保护不是冷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29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一些朋友私下讨论也会追问这女生为什么会那么傻,但在公开讨论时,就只能讨伐禽兽,似乎追问成了对受害者的冒犯。因为女实习生的

一些朋友私下讨论也会追问这女生为什么会那么傻,但在公开讨论时,就只能讨伐禽兽,似乎追问成了对受害者的冒犯。

因为女实习生的遭遇并非个案,现实比较常见的情形,是男方利用职位优势,去引诱胁迫女生。在这事沸沸扬扬的时候,有个女性朋友就说,N年前她毕业找工作,某单位领导就很无耻地向她提出过猥琐要求,只要她答应就可留下,但她拒绝,最后去了别的单位。当初无助的女生,现在也是行业里的成功人士了。所以,人永远有更好的选择,无论在多么弱势的时候,都别选择隐忍那些卑劣的胁迫。

昨晚无数媒体人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都在讨论争论辩论一件事——某媒体某记者把一个女实习生给强奸了。该媒体集团的调查声明,用的是“诱奸”;警方的通报,是说有女事主报警被强奸。

尽管真相还在路上,但各种讨伐已经开始。情理上都能理解,一个资深媒体人,如果真的去祸害实习的女学生,实在是突破各种底线了。不过也有一种声音,在分析女实习生的情况,她为什么会交出身份证,在对方企图很明显的情况下,又进了酒店房间呢?从网贴描述的过程看,这女实习生本来有无数的机会逃离魔爪,避免悲剧的发生。

后一种分析,又遭到一些人的攻击。因为有人觉得,在这种事情之后,还去追问受害者,实在是太冷血了。我倒觉得,这些分析或者追问,是极有价值的。一方面毕竟事实未明,在只有一方说法的前提下,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对事实的最好尊重;另一方面,即便女生遭强奸事实无误,分析女生的心理依然有价值。这不是谴责受害者,而是提醒起码的自我保护意识。

只要强奸事实成立,男记者自有法律伺候,舆论跟上踩再多脚,也不过是补刀,这个社会早就不缺讨伐卑劣行为的共识。舆论更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正是对受害者心理言行的分析和探讨,只要这些探讨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弱势方更勇敢地面对问题、更理性地处理问题。相反,在保护受害者的政治正确下,回避他(她)们可能存在的问题,才是一种温柔的冷血。因为这等于只保护却不提高受害者的免疫力;等于只把她们当受害者,而不当正常的人对待。

一个女实习生,在男记者已经色迷心窍的情形下,为什么会没有反抗逃离、步步就范呢?接受凤凰网的采访时,受害女生有大致的解释,比如以为只是去房间讨论稿件的事,没想到尊敬的指导老师会把自己怎么样;心理上很怕这个严厉的老师,而进房间后看男记者突然变了一个人,觉得呼救也不会有人听到;另外觉得他在单位很有背景……

这些解释在我看来,多少还是有点不可思议。可能是她心地单纯,对人性之恶没有充分的准备;可能是她涉世太浅,缺乏基本的应对经验,在有预谋的所谓老师面前,不知道怎么拒绝应对;也可能是人在屋檐下,考虑实习前途等,犹豫中没有体现出坚决。这都是臆测,但讨论她为什么没有采取更正确的应对,是必要的。穷尽各种可能,探讨各种可能后的选择,这对其他女生而言也是一种教育和帮助。

看到一些朋友,私下讨论也会追问这女生为什么会那么傻,但在公开讨论时,就只能讨伐禽兽,似乎追问成了对受害者的冒犯。但尊重受害者的方式不该只有政治正确的那一种,更多的关注和谈论,才能让弱者知道天大地大,再弱小的人也有更好的选择。如果在保护弱者的政治正确下,只空泛地讨伐坏蛋,不去关注受害者的问题,那样只会让弱者心理上觉得更弱,甚至觉得受害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必然。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
English  | 简体  | 繁體